(臺灣英文新聞/國際組 外電報導)世界銀行昨(8)日發布的經濟動態報告指出,今年全球經濟前景趨於黯淡。在大國實施經濟保護主義、中美貿易戰,以及氣候變遷等衝擊下,貿易投資疲軟、經濟成長趨緩、國家債務提升等問題接踵而至。
世界銀行代理執行長克里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在週二發表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表示,「隨著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面臨經濟和金融逆風加劇,世界在減少極端貧困方面的進展可能會受到危害。要想保持發展勢頭,各國就需要投資人力,促進包容性增長,並建構韌性社會。」
世界銀行每年編制兩次《全球經濟展望》(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報告,分別於1月和6月發布,對全球宏觀經濟關鍵動態及其對世行成員國的影響進行深入分析。
報告指出,貿易緊張局勢持續升級,去年國際貿易和投資已然疲軟,一些新興市場大國承受了巨大的金融壓力。在這一頗具挑戰性的背景下,今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增長預計將保持平淡,對於倚重大宗商品出口的經濟體,其復甦進程有可能遠慢不如預期,其它經濟體的增長預計也將減速。
除了貿易糾紛將可能繼續升級外,較高的債務水平使得一些經濟體,特別是貧困國家在面對全球利率攀升、投資者情緒轉變或匯率波動的情況下更顯脆弱。
過去四年間,低收入國家的政府債務佔GDP(國內生產毛額)的比重已從百分之30%升至百分之50。今後幾年間,倘若借款成本如預期一樣增加,低收入國家政府的償債壓力將會進一步增大。
此外,全球氣候變遷導致的天然災害,也增加了糧食價格大幅波動的可能性,而糧價波動則有可能加重貧困。
然而報告也指出,許多政府過去為避免產業受糧價飆升影響,採取貿易措施干預以減輕大米、小麥及玉米等主要糧食類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的影響。
雖然單一國家可在短期內成功地緩解糧價波動對國內市場的影響,但若全世界都這麼做,就有可能加劇糧價波動,推高糧食價格,不僅增加貧困人口,營養不足人口也隨之上升。
最後報告總結,鑑於全球經濟前景趨於黯淡,要保持經濟增長勢頭,就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增長機會,避免失誤,建立防範潛在衝擊的緩衝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