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來外表瘦瘦的,肥胖就與你無關?由於內臟脂肪主要環繞在腹腔器官周圍的脂肪組織,因此瘦子也可能內臟脂肪超標,而內臟脂肪囤積過多,主因在於飲食,營養師張珮蓁建議民眾日常飲食應避免小酌、油炸物和甜食等,並增加蛋白脂攝取。
內臟脂肪顧名思義,是指囤積在腹腔器官周圍的脂肪,雖然其能保護器官,例如保溫、防震等,但相較於皮下脂肪更危險,若過多的話則會增加罹患高血脂、高血糖、心血管疾病、癌症和失智等風險。對此,營養師張珮蓁提醒民眾若有以下習慣就要注意:
- 喜歡喝酒小酌
因過多酒精在肝臟可被轉換為脂肪,增加脂肪肝的機會。此外,酒精喝下肚後會被肝臟代謝成乙醛,累積於肝臟細胞裡會促脂肪合成與累積。
- 愛喝含糖手搖飲
含糖飲料裡的果糖,會直接由肝臟代謝,當糖分快速進入肝臟,使肝臟充滿大量游離的脂肪酸,就有機會形成內臟脂肪,同時伴隨脂肪肝的問題。
- 餅乾蛋糕樣樣來
高糖份食物及過多的精緻澱粉的攝取,讓血糖迅速飆高,召喚出胰島素出來恆定血糖,並合成脂肪儲存於體內。
- 油炸食物
攝取過多油炸食物,會導致人體內的游離脂肪過多,快速累積在肝臟、腸子周圍,形成內臟脂肪。
- 久坐不動
能躺就不坐,能坐就不站,活動量低的人,易堆積內臟脂肪,引發慢性發炎、代謝症候群。定期進行有氧運動才是減少內臟脂肪的好方法。
- 蛋白質量吃不夠
攝取充足蛋白質可透過增加飽足降低飢餓感,來避免過多熱量攝取。研究也顯示,較高的蛋白質攝入量與較低的BMI、較高的好的膽固醇(HDL)和較小的腰圍均相關。張珮蓁提醒,植物性蛋白豆腐豆漿、魚、雞肉、蛋類等都是優質蛋白質來源。
此外,曾有研究發現,餐前多攝取膳食纖維可降低內臟脂肪與皮下脂肪也能減少飯後血糖,而且僅僅多10克的水溶性膳食纖維就可以看出效果,例如每100克的大花豆含有3克水溶性膳食纖維,小麥胚芽和燕麥各有2克,洋蔥1.5克,胡蘿蔔1.6克,水梨也有1.3克。
張珮蓁建議,若是將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主食以未精緻的全穀雜糧類來取代,再搭配各一拳頭蔬菜、水果便可輕鬆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