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東歐國家立陶宛在新冠疫情期間,因為立國捐贈疫苗開啓兩國友好關係,而擁有共同價值觀與相似安全威脅的兩國,也在 2021年起陸續簽約拓展雙方多項合作,從科研到農業領域,同年 10 月,台灣與立陶宛簽訂半導體合作備忘錄,共同投資一間立陶宛國內民營企業,協助發展半導體產業。如今,美國之音報導,立陶宛官員及研究台歐關係分析師,認為台灣在投資承諾兌現能力有很大改善空間。
台灣在立陶宛開設代表處兩年後,雙方官員都強調雙邊關係的進展;而上(10)月立陶宛國會議長希米利特(Viktorija Čmilytė-Nielsen)更率團訪問台灣,並在立法院上進行演講,展現兩國堅若磐石般的友誼。不過,在友好互動之下,美國媒體報導,立陶宛國內對投資需求龐大,但台灣部份在投資承諾兌現上的進度「令人失望」。由於民選的立國政府必須要對選民及企業負責,未來兩國友誼是否能持續穩定,端賴台灣政府如何能加快兌現承諾。
報導訪問維爾紐斯大學(Vilnius University)國際關係教授 Tomas Janeliūnas,他指政府與台灣企業與組織達成了一些具體協議,尤其是在半導體領域。他說,在過去的兩年裡,台灣和立陶宛政府分別在對方首都開設了貿易辦事處,雙方之間的貿易從2021年到2022年增加了50%。 立陶宛主要科技公司之一Teltonika與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簽署了一項協議,該協議將幫助立陶宛在2027年時使用台灣技術啟動國內半導體生產。
此外,從事專業雷射技術的立陶宛公司同意與工研院合作,在台灣南部設立超快雷射技術研究與創新中心,專注於醫療和工業應用。這位學者說,截止目前,雙方合作富有成效,尤其是在高科技產業。
台灣駐立陶宛代表黃鈞耀(Eric Huang)在維爾紐斯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也提及兩國間的半導體領域合作。他表示,半導體是一個敏感的領域,若雙方間沒有政治信任,就難以合作。
不過在一片樂觀看待兩國合作前景的同時,報導提到今年九月立陶宛總統 Gitanas Nausėda 的首席外交政策顧問阿斯塔(Asta Skaisgirytė)告訴立陶宛國家電視台和廣播電台,台灣在維爾紐斯開設代表處時承諾的大量投資,並未達到立陶宛期待的規模。
歐洲安全政策價值觀中心(European Values Center for Security Policy)歐盟與台灣關係分析師耶熱夫斯基(Marcin Jerzewski)向美國之音說,立陶宛的投資需求大,但台灣在兌現投資承諾方面「做得不是很好」,截至目前為止,唯一實現的大型合作是與Teltonika的交易。他建議「台灣必須做好期望值管理」。
此外他也提到,台灣和立陶宛之間的雙邊關係進展,也可能會因立陶宛潛在的政權更迭而受到負面影響,尤其目前現任政府的民調表現不佳,而要挑戰當今執政黨的主要兩個在野黨,在深化對台關係的意向上並不是很明確。不過他也說,若兩在野黨贏得明年的總統大選,不太可能在兩國交流政策上做出重大改變,畢竟這背後意謂要付出很大的政治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