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主辦的第13屆台北雙年展,以「小世界」為題,邀請臺灣獨立策展人周安曼(Freya Chou)、貝魯特當代藝術中心總監及策展人莉姆.夏迪德(Reem Shadid)和紐約資深作家與編輯穆柏安(Brian Kuan Wood)共同策展,匯集來自20多個城市共58位臺灣及國際藝術家、音樂人,自即日起至2024年3月24日展出。
在印度北部賈郎達爾(Jalandhar),累積數十年的空氣污染,因為封城、工業生產的停擺,當地居民意外得以清楚看見鄰近的喜馬拉雅山,這群峰乍現的美景反映出許多人在疫情封控期間的深刻體悟:在一個日益縮小的世界,原來近在身邊的事物也可能顯得陌生。
「小世界」一個看似簡單的詞,實則蘊含錯綜複雜的面向,它展現了希望、承諾,卻也同時暗藏某種懼怕及不安;希望能對自身小我的生活擁有更全然的掌握權,卻也懼怕被孤立於大我的群體之外。今日,我們依附生存的機器正在影響我們對各種事物情感的度量衡,遑論是政治與科技的處境、身分認同與疆界的游移、敵對與同盟的矛盾等等。
當世界在尺度上縮小時,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但當人與人之間相互疏離時,世界在情感層面上也變得渺小:「小世界」就懸浮於這樣相聚與分離的狀態中。本屆展出作品縱橫不同時空與表述方式,涵蓋生命經驗、生態學、文化、經濟和政治層面,從參展藝術家與音樂人自身私密的情感及生活環境為出發,繼而對全球當代社會所面對的問題進行詰問。
三位策展人表示:「現在是我們重新審視疫情經驗並重新構想我們與外部世界的關係的最佳時機。希望所有觀者都能在這個小世界裡探索並找到與他們自己相應的位置。」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王俊傑指出:「今年,世界逐步從疫情風暴中復甦,人們從被限縮的日常生活重整觀看世界的方式。台北雙年展作為臺灣與全球當代藝術接軌的重要平台之一,試圖以嶄新的思維,引導觀眾從小世界中見微知著。今年適逢北美館成立四十週年,更是積極推動臺灣藝術與國際鏈結的可能,希冀藉由本屆多元開放的作品及公眾計畫,與來自各地的觀眾增進交流及對話的動能。」
本屆雙年展以多重面向的方式呈現,匯聚120多件作品,展出包括19件全新創作和委託製作,以及一系列的聲響、動態影像、雕塑裝置作品等;特別將其中一個地下樓展廳改造成「Music Room」,著重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和互動,雙年展於11月18日和19日規劃一系列豐富的開幕週活動,舉辦對談講座、現場音樂表演,以及音樂廠牌賞聽會等,並於展期間推出更多導覽活動,詳情請前往官網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