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白合雖然勉強達成共識,決定共推總統參選人的形式,但從會後共同發表的聲明仔細觀察,裡面充滿太多疑點,魔鬼藏在細節裡,這中間恐怕還有暗盤、絕不能曝光,可能是一場見不得光的密室交易,而無法完全攤在陽光下、供社會各界一起檢視的藍白合,國人又如何能夠期待?
由前總統馬英九、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和身兼民眾黨主席的總統參選人柯文哲,會面後終於達成的六點共識,誰是最後贏家,雖未真正揭曉,但馬英九已經是公認的最大獲利者。
因為裡面寫得清清楚楚,「在馬前總統見證下,國民黨及民眾黨承諾,為台灣第三波民主改革建立典範,必須成立聯合政府。」意即這是由馬英九推動的成果;不僅如此,六點共識的第一點,就是由「馬英九前總統、國民黨、民眾黨,各推薦一位民調統計專家」來檢視各界公布的民調。
無庸置疑,國民黨推薦的專家,勢必朝侯友宜有利的方向解讀,民眾黨推薦的專家,肯定會朝有柯文哲的方向來引導,一對一相爭不下時,最後關鍵的人士,自然落在馬英九推薦的民調專家上,如此一來,熟輕熟重,自然再簡單不過了。
然而,這六點共識最大的問題,是很多地方語意不清、點到為止,恐怕只是協商過程的一小部分內容,並沒有完整寫到共識聲明中。
舉例來說,共識寫到「雙方同意,若超過統計誤差,由勝者得一點;若在統計誤差範圍內,由侯柯配得一點。」看起來,雙方勝負應該採取計點制,但其他計點方式並沒有說明,像是一份民調勝出可得一點,或是同份民調裡,「侯選人個別互比」、「侯柯配vs賴蕭配;柯侯配vs賴蕭配」結果不同,都可分別拿到一點?
其他諸如國民黨日前主張的政黨支持度,有無納入積分評比等,這些必須事先講清楚的細節,在共識聲明裡面完全未提及。
其次,「由民調統計專家檢視評估11月7日至11月17日,社會各界公布的民調結果,及國民黨、民眾黨各提供一份內參民調的結果。」同樣要先協調,例如,哪些機構進行的民調才被認可,納入評估範圍中,勢必先取得共識,否則,像綠營公布的民調,要被採計嗎?若未事先說明,專家在評估時就會出現爭辯。
這些未對外解釋的細節,其實協商當天已經直接露餡,共識裡面只有寫到,「除國防、外交、兩岸由總統決定,其餘部會原則上依各黨派立委席次分配,民眾黨主責監督制衡,國民黨主責建設發展。」
後來,柯文哲在接受訪問時就透露,他說,「凡是監督制衡的我要,所以才會簽在上面。」例如法務部、財政部、金管會、主計總處、國家傳播通訊委員會等單位,民眾黨要管人、監督的單位,這是最大原則,因為他不相信國民黨,所以一定要保留監督的權力。
這部分若沒有談清楚,柯文哲會輕易簽名嗎?當然不會,因為他也不相信國民黨,所以雙方只有口頭承諾的可能性很低,很可能還有一份檯面下的協議內容,未完全揭露給國人看到。
表面上,光明正大合作的藍白合,私底下可能藏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祕密,民眾卻被蒙在鼓裡,這樣的藍白合未來若是執政,台灣日後會發生什麼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