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器官捐贈市場供需不平衡,其中也包含台灣,加上COVID-19疫情衝擊,器捐數一度創新低。健保署長、器捐中心董事長石崇良日前拋出「非血親」器捐議題,讓朋友間也能捐贈,但需要有更嚴格的規劃與配套,才會進一步討論修法。
中央社、聯合報報導,據國內統計,今年截至11月初仍有1萬1351名等待移植個案,其中以腎臟最多,多達8684名腎臟病變患者排隊等待換腎;另外,捐贈者315人、受贈者888人。
石崇良昨(15)日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以台灣腎臟移植等待者而言,雖然健保有給付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可以維持末期患者生命,但生活品質不如移植患者。
我國的腎病患者多,但移植率卻極低,主因是來源大都仰賴「屍腎」,器捐中心4年前雖推動「一腎換一腎」政策,開放非親屬家庭可相互交換捐贈腎臟,但新制上路後,迄今移植個案仍掛零,主因是申請程序繁瑣、人性、配對成功率等。
為了拓展器官來源,日前專家提出放寬捐贈者對象,開放「非血親捐贈」,只要確保為無償捐贈,朋友之間可捐腎、捐肝,但也憂心背後有器官買賣等疑慮。
石崇良說,活體捐贈嚴格限制,先前開放配偶間捐贈器官就有人擔心「假結婚、真買賣器官」,為此規定須結婚兩年以上或生育一個孩子的伴侶才能器官捐贈。若是開放「非血親」捐贈的疑慮更多,台灣確實需要有嚴謹規劃、設計良善配套,希望達到社會共識後再啟動修法,衛福部將在最近召開專家會議,凝聚社會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