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對抗塑膠汙染,全球代表 13 日齊聚肯亞奈洛比,要談出迄今難產的限塑協議。癥結點在於,究竟要訂定一致的塑膠生產上限,還是讓各國自行決定減塑目標?由於這點牽涉各自產業利益,擂台上料將有一番角力。
衛報、路透社報導,聯合國環境署(UNEP)將這項協定譽為 2015 年巴黎氣候協議以來最重要的跨國協議,具法律約束力,盼於 2024 年底前敲定。13 日至 19 日的會談,是第三輪談判,各國將就上個月出爐的「零草案」(zero draft)進行辯論,檢視要將哪些政策方案放入協議中。
上一回合、5 月在巴黎的會談,就分成了兩派。非洲等開發中國家盼能提出強而有力的全球限塑行動,但美國、沙烏地阿拉伯、印度、中國等國,卻屬意能如 2015 巴黎氣候協議,讓各國自由發揮。此外,部分國家不願從源頭強行規範塑料生產,而是著重塑膠廢棄物管理。
根據 UNEP,目前全球每年製造4億噸塑膠垃圾,回收率僅 10%。經合組織(OECD)一份 2022 年的報告指出,到了 2060 年,塑膠垃圾將成長至今日的 3 倍,半數會淪於掩埋場,不到 20% 會獲得回收。掩埋場持續「過載」,海洋也成了塑料廢棄物的家。
綠色和平組織呼籲,在 2040 年之前,減塑 75%,才能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讓升溫幅度抑制在攝氏1.5度內。
今日約有 98% 的一次性塑膠製品,如瓶子與包裝物,是來自化石燃料。隨著各國朝能源轉型邁進,逐漸摒棄化石燃料,石油公司必將尋找新的營收來源,未來十年塑膠問題只怕會更嚴重。
歐盟以及日本、加拿大、肯亞等國家,疾呼各國必須硬起來,透過強力的條約,減少生產、使用從石化材料製成的原生塑料聚合物,根除聚氯乙烯(PVC)等有毒問題塑膠。
此一立場傷及塑膠產業與石油輸出大國沙烏地阿拉伯的核心利益,談判時必遭阻撓。相關組織與國家稱,應以促進塑膠回收再利用為先,而非設下上限。沙烏地阿拉伯 11 日就與俄國、伊朗、古巴、中國、巴林結成了「全球塑膠永續聯盟」(Global Coalition for Plastics Sustainability),堅持「塑膠不能亡」的立場。
由此不難看出要擬定減塑協議之困難,而在進行任何實質討論之前,各國首先還得解決程序問題。沙烏地阿拉伯 6 月時,就稱此一協定的談判應採共識決,而非多數決。若採共識決,只要有任何一個國家表示反對,就能阻止議程推進,多數國家不支持如此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