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製品具有輕便耐用和防水等優點,生活中隨處可見,但其無法在大自然中分解,若用焚燒又會產生有毒物質氣體,成為全球最頭痛的環境問題之一。不過西北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一種能「吃掉」塑膠的細菌,也許不久的將來可幫助人類處理地球上不斷累積的塑料廢物。
全球每年生產超過3.8億噸塑膠,其中近一半為無法回收的一次性塑膠。即使現今資源回收觀念普及,但目前塑膠製品的回收率僅不到5%,其餘被送入垃圾掩埋場處理。加上塑膠回收的條件嚴苛,僅有單一材質、乾淨無油污的塑膠袋,方可回收再利用,仍舊增加的環境負擔。
根據一項刊登於《自然-化學生物學》 (Nature Chemical Biology)期刊的研究,西北大學研究人員在土壤和污水污泥中,發現一種名為睾丸叢單胞菌(Comamonas testosteroni)的細菌,具有分解塑膠的能力。研究人員觀察到該細菌具有分解洗衣粉、塑膠和植物中的化合物的能力,藉此獲得這些物質中的碳以作為養份。
西北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Ludmilla Aristilde在聲明稿中提到,這種細菌提供了一種未被開發且自然存在的生化反應資源,有助於處理不斷積累的地球廢棄物,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這種細菌能將被分解的塑膠轉化成不同的副產品,也就是說,將消化的塑膠轉變成不同的聚合物,這種功能讓人類不再依賴從石油化學物質來提煉塑膠,而是能直接從大量廢棄物中轉換成塑膠,對建立循環經濟至關重要。
Ludmilla Aristilde說,雖然這種細菌尚未被運用在回收系統中,但相信很快將可幫助人類解決不斷累積的塑膠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