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今年7月發布所謂元宇宙(metaverse)新戰略議程,比起他國爭奪元宇宙影響力,歐洲反倒是引領元宇宙相關政策討論與技術監管展現關注。外國分析者指出,歐洲與英國致力於科技監管,一方面是因為科技實力難以角逐領先地位,另一方面過度的監管也可能作繭自縛,或無意取勝轉向規範科技大國。
新自由主義中心(Center for New Liberalism)共同創辦人強生(Jeremiah Johnson)在外交事務雜誌指出,歐洲大陸與英國目前對元宇宙的動態一致,缺乏重要人工智慧公司進駐的英國,將於今年11月1日至2日在英格蘭「布萊切利園」(Bletchley Park)舉辦全球首場人工智慧安全峰會,英國首相蘇納克(Rishi Sunak)盼該國成為「人工智慧監管」的世界領導者。
歐盟的《一般資料保護規則》(GDPR)、《數位市場法》(DMA)《數位服務法》(DSA)都是針對網路商務及科技公司,並也在立法前端。即將出台的《人工智慧法》(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讓歐盟成為首個全面監管人工智慧的實體,進而影響全球相關規範,形成布魯塞爾效應(Brussels Effect)。
然而全球前50大的科技公司,有36家來自美國,歐洲公司僅有法國施耐德電機(Schneider Electric)、德國軟體巨擘思愛普(SAP)、荷蘭半導體設備大廠艾司摩爾(ASML)。全球估值百億美元或以上的51家新創獨角獸(unicorn startups)中,僅有4家總部在英國,1家在歐盟。
歐洲致力發展人工智慧監管也引發問題:此舉是否會阻礙歐洲建立發展科技業?歐洲是否已放棄嘗試在科技領域取得成功?
強生指出,美國科技產業規模及影響力顯然大於歐洲,如Stripe 、WhatsApp、Google等科技公司創辦人實為歐洲人,但都選擇在開設公司前移居美國。然而,美國相對自由放任的監管模式已帶來災難性後果,包括非法勾結壓低工人薪資,臉書捲入緬甸種族滅絕事件,華盛頓也有聲浪欲加強針對科技業的管束。
即便如此,歐洲也沒端出有吸引力的監管模式,近來推行的法案也沒有給予外界信心。有公民團體認為,歐盟推出的《網路安全法》(Cybersecurity Act)可能會限制言論自由;歐洲商界領袖也擔憂,即將出台的《人工智慧法》(AI Act)可能會導致投資與人才的外流,限制經濟成長。
英國當局也以「端對端加密技術」欠缺防範兒虐為出發,通過《網路安全法》(Online Safety Bill),要求企業應開發能掃描加密訊息的技術,作為杜絕兒虐的最後手段。許多技術專家認為禁止加密將降低產品安全性、製造更多漏洞、對人權產生威脅等。
強生指出,樂觀一派觀點認為歐洲只是過度熱衷於監管新技術,相關法規也會在實踐與立法中得到完善;悲觀一派則認為,歐洲已放棄在科技領域取勝,轉而試圖以嚴苛規定監管美國科技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