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從今年起即將迎來史上最大退休潮,預估約有378 萬人之多,而根據104人力銀行最新數據,目前企業人力缺口高達108萬個,顯見台灣勞動力人口減少情況日趨嚴重,如何有效輔導中高齡者重返職場,成為解決勞動力短缺刻不容緩的工作。
內政部統計,台灣出現過二波嬰兒潮,第一波是1958年(民國47年)到1966年(民國55年),每年出生人口都破40萬人,9年間出生人口達378.3萬人;第二波是1976年(民國65年)到1982年(民國71年),這期間僅一年出生人口低於40萬人,總共出生人口數達298萬人。
第一波嬰兒潮出生者,從今年起陸續到了法定退休年齡的65歲,使得台灣也將出現有史以來最大的退休潮。104人力銀行發布10月全站工作機會數來到108萬個,不但再創歷史新高,也是連續8個月突破百萬大關,或許這就是台灣恐將受勞動力人短缺衝擊的一個警訊!
主計總處9月底發布的「事業人力僱用狀況調查」指出,去年(111年)退休人數升至10萬4,535人,創下民國97年以來新高,也就是近15年新高,且隨著高齡化加速,未來退休人數將逐年升高,明顯就是這波退休潮來臨的開始。
更令人擔心的是,隨著這一波史上最大退休潮啟動,但未來10年新增滿工作年齡人口(15到24歲),估計僅有181萬餘人,與退休潮378萬人相比較,落差幾乎達到200萬人,這短缺的勞動力人口將如何補足呢?
面對台灣少子化及最大退休潮來臨,未來勞動力人口必定減少,有勞工團體就認為,透過移民政策、輔導中高齡者就業等方式來補充勞動力,都能減緩勞動力減少的衝擊,但似乎在移民政策的開放及輔導中高齡者就業,台灣政府做的似乎都還不夠!
勞動部統計,今年一月底資料顯示,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勞參率僅9.76%,遠遠低於韓、星、日的25%到35%,勞動部官員就曾經示警,這已是迫在眉睫的國安危機。
其實,受高齡化與少子化衝擊,全球主要經濟國家皆面臨缺工問題,日本尤其嚴重,但日本政府經過多年的努力,去年(2022年)有多達4成的日本企業已開始僱用70歲以上長者,在10年間成長2倍,明顯減緩了人力缺口的壓力,但台灣有多少企業真正接受中高齡者重返職場呢?
台灣雖然在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明文規定,「雇主對求職或受僱之中高齡者及高齡者,不得以年齡為由予以差別待遇」,不過現實生活中,雇主既有的刻板印象卻難以消弭,年齡歧視仍是目前台灣中高齡者就業最大的阻礙。
根據1111人力銀行調查,6成7受訪者表示退休後打算繼續工作,但一旦離職後,有高達8成8的人認為重返職場有困難,其中更有將近4成5悲觀認為要找到合適的工作微乎其微,其中,年齡歧視就是目前台灣中高齡者最大的就業屏障。
近年通貨膨脹令人有感,造成物價變貴、現金貶值,也讓上班族低估了未來生活所需費用,而現行的老年年金以及勞退金已經無法令人安心退休,1111人力銀行調查發現,有高達9成的受訪者擔心,退休以後所領到的勞保、勞退金無法支付老年生活所需,有6成受訪者想重返職場。
但是,即使中高齡勞參率提高,從薪資差異與工作內容就可看出高齡歧視仍存在,這也就是中高齡者重返職場所面臨的困境。不過,當人口結構變化已成定局,優先體認到高齡勞動力的重要性,並能有所投資的企業將擁優勢,畢竟,人力缺乏是未來企業在經營上得共同面對的難題。
內政部的人口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9月底,全台65歲以上人口已達423.6萬人,占總人口的18.1%,國發會預估2025年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數將達20%以上,台灣人口老化再創新高,正悄悄改變了國內勞動市場人口結構,不久的將來,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勢必成為勞動市場主流,哪些企業能夠先看透這個趨勢,應該就能掌握優勢成為王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