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許多病毒的好發期,也包括流感,根據疾管署統計,國內上週新增40例流感併發重症、8例死亡,其中包含11個月大的男嬰,從發病到死亡僅3日。小兒科醫師提醒,一般感染流感病毒後,大部分都是輕症,但如果出現心跳加快、呼吸困難、胸痛咳血、意識改變等四大前兆應盡速就醫。
疾管署說明,上週因流感死亡的男嬰為本流感季(今年10月起)年紀最小死亡個案,本身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在10月初曾發燒5天,退燒後有出疹情況,醫師研判為感染玫瑰疹,後來又持續發燒2、3天,且有活動力下降、食慾不振狀況。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說,男嬰再就醫時出現發高燒、呼吸喘、發紺、血壓偏低情況,流感快篩陽性且有休克情況,檢查發現還有心肌炎、肺炎,收治加護病房治療急救後仍於當日過世,死因研判為流感併發心肌炎,造成心因性休克、心肺衰竭過世。林詠青說明,因為流感不太會起疹,推測男嬰第2次燒才是流感引發。
林詠青提醒,同時併發兩種器官重症情況較罕見,且不論年齡層,染流感後併發症最多都是引發肺炎;但是小朋友併發心肌炎、腦炎的風險會較成人高。由於近期流感疫情呈上升趨勢,群聚通報以校園為多,呼籲父母盡快帶6個月以上小朋友去接種疫苗,尤其是本身患有先天潛在疾病者,併發重症和死亡風險都較高。
對此,小兒科醫師徐嘉賢在「黑眼圈奶爸Dr. 徐嘉賢醫師」臉書提醒,一般得到流感病毒之後,絕大部分都是輕症,時間過了就會痊癒。極少數會進入「重症」關卡,病毒入侵腦部、心臟或是肺部,引起腦炎、心肌炎、肺炎,此時容易出現4大前兆,例如:
- 心跳加快:
發燒的時候,心跳跟呼吸都會變快,所以最佳觀察的時機,要在沒有發燒的時候才會準確。在家若沒有聽診器的話,可以用手放在孩子的胸口上,感受一下速度,數一數1分鐘跳幾下。
小孩子心跳速度正常範圍:
新生兒:110~150
2歲:85~125
4歲:75~115
>6歲:60~100
- 呼吸困難、胸痛咳血:
呼吸速度同樣需在不發燒的時候觀察,如果病毒侵入肺部、心臟,就會呼吸困難,顯得呼吸費力,合併肋骨或鎖骨上凹、甚至嘴唇發紫,皮膚看起來會出現大理石斑。如果肺水腫的時候,咳嗽有可能會伴隨一些粉紅色的類似血液的東西。
- 意識改變:
如果感冒狀況一發不可收拾,有可能會出現意識改變、精神欠佳,重點觀察的時機,也是在沒有發燒的時候。有發燒的時候,大部分孩童都會顯得病懨懨的,但是退燒之後就會回復跟平常狀態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