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國外研究顯示,AI在遵循公認的憂鬱症治療標準上可能比醫生更勝一籌,且較不會出現醫病關係中可能有的性別或社會階級偏見。但研究也強調,AI不能替代人類醫生在診斷與治療的臨床判斷。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約有5%的成年人患有憂鬱症。大部分人會先向全科醫生(General practitioner)尋求協助,根據患病嚴重程度,醫生建議治療方式主要依循證據基礎之臨床診療指引。
英國衛報報導,一項發表在《家庭醫學與社區健康》期刊的研究,比較1249名法國初級保健醫生(其中73%為女性)與ChatGPT評估輕度與重度憂鬱症病例結果。結果顯示,ChatGPT有可能提供快速、客觀、基於數據的洞見,在補強傳統診斷方式的同時,兼顧保密性與匿名性。
該研究使用假設案例,研究對象為過去三週內有悲傷、睡眠及食慾不振問題,並被診斷為輕度至中度憂鬱症的患者。研究人員根據患者的不同體征,如性別、社會階級及憂鬱嚴重程度,設計了8個不同版本的故事,在ChatGPT 3.5 和 ChatGPT 4兩個版本中,每個故事都重複問了10次。
每個案例研究中,ChatGPT會被問詢問「在此情況下,您認為主治醫生應當如何建?可能回答有:觀察性等待(watchful waiting);轉診心理治療;處方藥(治療憂鬱/焦慮/睡眠問題);轉診心理治療及處方藥;都不建議。」
研究結果顯示,只有4.3%的初級保健醫生根據臨床指南,建議輕度病例轉診接受心理治療;而ChatGPT-3.5 和 ChatGPT-4的比例分別高達 95% 和 97.5% 。
在嚴重病例中,大多數醫生建議在心理治療的同時服用處方藥(44.5%),ChatGPT的傾向比醫生更高(3.5版為72%,4版為100%,符合臨床指南)。此外,ChatGPT-3.5 和 ChatGPT-4的藥物建議顯示,AI更傾向使用完全使用抗憂鬱藥(3.5版為 74%,4版為68%),67.4%的初級保健醫生建議混合使用抗憂鬱藥及抗焦慮藥/安眠藥。
研究結論指出,ChatGPT-3.5 和 ChatGPT-4的診斷建議與管理輕度與重度憂鬱症的指引指南相當一致,並且沒有顯示出初級保健醫生診斷案例中所觀察到的性別與社會經濟有關的明顯偏差。
研究人員認為,ChatGPT具有加強初級醫療保健決策的潛力,但也強調,在診斷或治療憂鬱症時,AI絕對不能替代人類醫生的臨床判斷。此外,仍須進一步研究來完善針對AI對嚴重病例的建議,並考慮使用AI帶來的潛在風險與倫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