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 En
  • Directory of Taiwan

高齡化社會 3C加速眼睛老化!醫:忽視3大眼疾將導致不可逆的失明

  151
在高齡化的社會下,眼睛老化所帶來的眼疾問題是每位民眾未來都需面對的課題。(圖/pixabay)

在高齡化的社會下,眼睛老化所帶來的眼疾問題是每位民眾未來都需面對的課題。(圖/pixabay)

(台灣英文新聞)在高齡化的社會下,眼睛老化所帶來的眼疾問題是每位民眾未來都需面對的課題,愛爾康於「世界視覺日」前夕舉辦眼疾治療歷史特展暨沙龍座談會,以2023世界視覺日主題「愛你眼睛健康」Love Your Eyes為概念,呼籲大眾用對的方式「Love Your Eyes」關注眼睛健康,用正確的方式面對眼睛老化的健康問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20年發表的「世界視覺報」指出,全球有至少22億人有視力障礙,其中超過10億人的眼疾原本是可預防或治療,以老花眼導致的近視力障礙占比最多,未矯正者有8.3億人,主要導致失明或視力障礙的屈光不正和白內障則有約1.9億人,其餘成因包括老年性黃斑病變、青光眼、角膜混濁、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沙眼等。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事長陳建同醫師提到,近年來科技的快速發展與近期疫情影響,加速了民眾對於3C產品的依賴性提升,首當其衝的便是我們的眼睛健康,這使眼睛疾病不再是老年時才會面臨到的問題。當眼睛疲勞時,調節焦距的睫狀肌及控制眼球運動的眼外肌疲乏而使眼睛加速退化,加上若對眼疾的認知不足夠時,容易錯失最佳治療時間。

新眼光眼科診所院長蕭裕泉醫師表示,如果在看東西時覺得好像在霧裡看花一樣,就要留意是否有白內障的可能性。白內障主要是隨著年紀,水晶體因為長期接受光線下逐漸變得混濁,導致光線無法穿透水晶體,相對視網膜接受到的光線也會變少,進而影響到視力。

目前臨床上治療白內障使用藥水僅能「延緩」白內障的發生,因此進行手術搭配換上人工水晶體是目前臨床上唯一有效的治療方式。一般大眾對於白內障有著是不是要等熟透了才能開刀這樣的迷思,但過熟的白內障反而會增加手術的困難與風險。因此應定期檢查眼睛,在適當的時機進行手術才能降低術後風險。

隨著世代發展,醫療科技的進步,如今白內障手術大多都使用小傷口的微創手術,加上人工水晶體功能性愈來愈多元,民眾不需害怕手術帶來的疼痛不適感,以及選用適合自己日常生活習慣的人工水晶體,也能找回水晶體受損前的視力。

此外,青光眼也是眼睛老化常見的眼疾之一,但由於其初期症狀並不明顯,難以自我覺察,且為慢性、不可逆的視神經病變,等到察覺異狀時,視力可能已大部分受損,因此有「視力小偷」稱號。

青光眼的治療除了大家普遍知道使用眼藥水降低眼壓外,當眼壓控制不夠穩定、或藥物副作用難以承受時,透過手術治療可達成更低或更穩定的眼壓控制。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監事呂大文醫師表示,在初期適時的手術介入是可以減少長期用藥的副作用,並改善青光眼患者的生活品質,不要因為畏懼手術錯過黃金治療期,導致不可逆的失明。青光眼應定期篩檢,才能及時發現,避免疾病快速惡化的狀況。

現代人慣性長期使用眼睛,眼睛乾澀、疲勞甚至是近視已成了現代人的文明病。許多孩童在年紀尚小時就接觸3C產品,孩童較缺乏自制力容易成癮3C產品,年紀輕輕就看出了近視,成了眼疾產生的隱患。

台北榮總眼科部視網膜科主治醫師黃德光醫師分享,曾經有位24歲的年輕人,在唸書時發生了視網膜剝離,原因在病患本身為高度近視,所以近視度數愈深,眼軸愈長,眼球壁變得薄且脆弱,先會產生破洞,再慢慢滲水至視網膜下方產生剝離現象,因此視網膜發生的機會就會比一般人相對來說高出許多。

「從小存視力 遠離惡視力」正確用眼觀念從幼兒開始

衛福部國健署婦幼健康組林宇旋組長提到,依據國健署2021年發布的《世界視覺日衛生福利統計通報》學生裸視視力不良率(含近視、散光、弱視..等),國小一年級為26.2%,即每4位學生就有1位視力不良,隨後每年級都以6~9%迅速向上攀升。從小擁有近視,隨著度數日益增加,在日後容易成為高度近視,高度近視更是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的風險族群,國健署特別提出「護眼123」,期望家長能從孩子一出生就幫助孩子遠離惡視力的威脅:

  1. 每年定期檢查視力1-2次,做好視力存款。
  2. 未滿2歲避免看螢幕,2歲以上每日不要超過1小時。
  3. 每日戶外2-3小時,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

更新時間 : 2023-11-30 19:21 GMT+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