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前外交部長楊榮文上(9)月中旬應本地智庫之邀在台灣「亞太千里論壇」演說,當場竟拋出「台灣可考慮和中國共組一個中國人的邦聯(Chinese Commonwealth)」論調,引發議論。前美國在台協會處長司徒文(William Stanton)近日在 Taiwan News 投書反駁楊的論點,指考量台灣、中國、新加坡三者間的歷史文化政經背景與互動,新加坡事實上比台灣更適合加入他提議的「中國人的邦聯」。
回顧 9 月中論壇上,當楊榮文提出「共組中國人的邦聯」論點之後,馬上就有台下年輕聽眾反擊喊道:「我們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結果楊榮文回應他可以理解在場那位年輕聽眾的反應,又說儘管此一氛圍下,考量台灣與中國兩者文化與社會間的關連,兩造有機會締結某種協定。
司徒文批評,從楊榮文的發言可看出他對於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的「兩岸統一進程」與統一野心知之甚少,也無視香港回歸中國「一國兩制」承諾亳不遮掩地被毀棄這個血淋淋的例子。
司徒文寫道,楊榮文也不知道,現今多數台灣人對於中國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嚮往程度低落,政治層面就更甭提了。司徒文推測,這也許與楊榮文身處的新加坡地緣政治偏安,且鄰國亦非華人有關,才會有台灣人與中國人同文同種理應合作的這種錯誤認知。
談到同文同種,司徒文說,新加坡有七成五的人口是華人,但包括楊榮文自己,沒有新加坡華人因此就渴望成為中國公民,所以這個「中國人的邦聯」概念套用在台灣與未來兩岸方向,實在說不通。
話鋒一轉,司徒文說,如果今天真的要建立一個「中國人的邦聯」,新加坡比台灣還更適合嘗試加入,他提出幾點理由:第一,就土地面積來看,已被中國實質統治的香港與新加坡同是彈丸之地,所以要吸納中國共產黨那套遊戲規則的排斥程度可能低一些。台灣國土面積是新加坡的五十倍,兩者國土面積差異甚大,要去適應這個邦聯的時間肯定比新加坡來得長許多。
司徒文寫道,新加坡華人組成比例雖不如台灣的九成五以上來得高,但華人在新加坡政治圈多位居要職,三屆總理都是華人,但台灣並非如此。
再來,司徒文認為,新加坡也肯定比台灣更能適應中國共產黨政府的政治與社會制度!「不同於台灣施行真正的民主制度,根據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自由度的報告評比與排行,新加坡只能稱得上是有限度的自由,而中國是自由度低落。據此,新加坡人可能比台灣人更能適應不自由的政治和司法系統。」
新加坡不只是中共統治下的中國主要經濟夥伴,也是中國最大的外來投資國。司徒文文中引用新加坡大學政治系教授莊嘉穎的說法,在政治上,中國視新加坡是一個可靠夥伴,因為新加坡也是一個政府擁有非常大的權利的國家,可以以公共秩序為由嚴格限制民眾的和平集會與言論自由。
除了政治統治風格的相似度,近年新加坡與中國富豪間也有許多往來,中國富豪把錢帶進新加坡,買進房產,間接推升通膨到新加坡 14 年來新高。
司徒文總結,與台灣相比,綜合客觀條件看來,新加坡比台灣更適合加入楊榮文提出的「中國人的邦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