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 En
  • Directory of Taiwan

黃斑部病變為台灣人失明主因 5大高危族群看東西變模糊、扭曲、出現黑點要當心

  108
造成國人失明的主因之一就是黃斑部病變,但民眾往往存有錯誤迷思而中斷回診。(圖/中華民國愛盲協會)

造成國人失明的主因之一就是黃斑部病變,但民眾往往存有錯誤迷思而中斷回診。(圖/中華民國愛盲協會)

(台灣英文新聞/朱明珠 台北報導)根據110年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結果顯示,我國約有678萬人次因眼科疾病就診,約佔全國就醫人口3成,其中造成國人失明的主因之一就是黃斑部病變,但民眾往往存有錯誤迷思而中斷回診,將自身暴露於視力受損與失明的危機中。

有視力障礙的老年人中,每4人就有1人是黃斑部病變引起,此外,每10位長輩中約有1位的失明源於黃斑部病變。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眼科部黃奕修部長表示,逾半數患者在治療兩年後停止療程,千萬別把黃斑部病變當成正常的老化結果,如果沒有治療,視力可能會隨著病程發展而受損或喪失。

黃斑部病變除了較常發生於50歲以上民眾外,有抽菸習慣、高度近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甚至是家族遺傳等,都有可能增加罹患黃斑部病變的風險。

黃奕修說明,黃斑部病變可依據其致病原因分為許多種,常見的類型包含: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前者的發病機率隨年齡增長而提升,後者則是好發於糖尿病患者。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患者因脈絡膜中的血管異常增生且結構不緊密,所以水分、血液容易從細胞間的縫隙漏出,造成水腫、出血,惡化速度也較快,容易導致失明。

隨著病程發展,我們的「視」界將變得模糊、扭曲、出現黑點、顏色黯淡。黃奕修提醒,千萬別以為視線變差一點點沒關係,若視野受到限制,不僅駕駛交通工具時容易有危險,可能連走樓梯都會踩空,閱讀、工作等也都會受到衝擊,可能影響日常生活品質與安全。

黃奕修指出,儘管黃斑部病變的健康衝擊劇烈,也明顯影響患者日常生活,但我國患者卻很容易放棄治療,根據與羅氏大藥廠合作的研究發現,對於消極治療的患者而言,56%患者不認為黃斑部病變是一種嚴重的疾病,且儘管超過4個月沒有回診追蹤、治療,仍有71%患者對自身的病況保持著正面態度,並不擔心視力受損,甚至認為病況會自然好轉。

此外,雖然86%患者與家人同住,但卻有高達31%患者無人可照顧,無論是回診或是日常自我照護,都需要依靠自身的力量;不僅如此,每五位約有一位患者認為無法從親友間獲得足夠的支持,可以見得許多患者並不像表面看起來的堅強,獨自治療黃斑部病變也為他們的內心帶來孤獨。

因此鼓勵國人,主動關心家中罹患黃斑部病變的長輩,並與醫師一同督促患者穩定回診治療,藉由提供足夠的支持與提醒,提升其治療積極度,未來也能避免疾病延伸的治療與照護成本成為重擔。

隨著年紀的增長,不只是黃斑部病變來敲門,許多患者也陸續確診慢性病,但根據研究分析,為了維持黃斑部病變的治療,患者每一次的回診治療,需要花掉6.5個小時,包含交通往返和候診時間,也因此,降低回診治療次數。

對此,黃奕修表示,新一代雙機轉眼內注射藥物,可雙管齊下「抑制血管不正常的增生」並且「減少視網膜積液、血液滲漏」,讓患者有更多選擇,可依據醫囑與自身需求,選擇適合的療程,同時,也可以依治療反應減少注射次數,治療頻率有機會延長到16週、也就是4個月一次,減輕患者與照護者回診次數與負擔。黃奕修強調,若患者對治療有任何想法,可以主動告知主治醫師,切莫因為自行停藥,導致病程惡化或治療功虧一簣。

更新時間 : 2023-11-30 10:00 GMT+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