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 En
  • Directory of Taiwan

2023諾貝爾物理學獎出爐!呂利耶、克勞斯及亞谷斯蒂尼3學者研究「阿秒光脈衝」共享殊榮

  173
學者亞谷斯蒂尼、克勞斯及呂利耶獲得20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圖/截自twitter.com/NobelPrize)

學者亞谷斯蒂尼、克勞斯及呂利耶獲得20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圖/截自twitter.com/NobelPrize)

2023/10/04 9:38更新

(台灣英文新聞/國際組 綜合報導)20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今(3)日揭曉,由法國學者亞谷斯蒂尼(Pierre Agostini)、匈牙利-奧地利學者克勞斯(Ferenc Krausz)、法國-瑞典學者呂利耶(Anne L'Huillier)共享殊榮,以表彰他們在阿秒光脈衝的貢獻。

根據官方新聞稿,三位 2023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因其實驗而獲得認可,這些實驗為人類探索原子和分子內的電子世界提供了新工具。亞谷斯蒂尼、克勞斯和呂利耶.呂利耶展示了一種產生極短光脈衝的方法,可用於測量電子移動或改變能量的快速過程。

當人類感知時,快速移動的事件會相互流動,就像由靜止影像組成的電影被感知為連續的運動一樣。 如果我們想了解非常短暫的事件,我們需要特殊的技術。在電子世界中,變化發生在十分之幾阿秒內——阿秒是如此之短,以至於一秒鐘內可容納的阿秒,多到和宇宙誕生至今的變化一樣多。

獲獎者的實驗製造出如此短的光脈衝,可以以阿秒為單位進行測量,從而顯示了這些脈衝可用來提供原子和分子內部過程的圖像。

1987年,呂利耶發現,當她發射紅外線穿過惰性氣體時,會產生許多不同的光的泛波(overtones)。每個泛波都是一個光波,在特定週期的雷射光中有著特定數量的週期。它們是由雷射與氣體中的原子相互作用引起的;它給了一些電子額外的能量,使之以光的形式發射出來。呂利耶繼續探索這一現象,為後續的突破奠定了基礎。

2001年,亞谷斯蒂尼成功產生並研究了一系列連續的光脈衝,其中每個脈衝僅持續250阿秒。 同時,克勞斯正進行另一種類型的實驗,該實驗有機會可以分離出單一光脈衝,持續650阿秒。

獲獎者的貢獻,讓人們有可能去研究過去無法追蹤的快速過程。

「我們現在可以打開電子世界的大門, 阿秒物理學使我們有機會了解電子主宰的機制。下一步將是善用它們。」諾貝爾物理學委員會主席伊娃.奧爾森(Eva Olsson)說。

它們有可應用於不同領域的潛力。 例如,在電子領域,這對於我們去瞭解並控制在物質中的電子行為至關重要。 阿秒脈衝也可用於識別不同的分子,例如醫學診斷。

繼昨日和今日公布生醫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和物理學獎後,緊接著4日化學獎、5日文學獎、6日和平獎以及9日經濟學獎。今年的諾貝爾得主除了能抱回獎牌、獲獎證書外,還可多得到瑞典幣100萬克朗(約294萬新台幣),總獎金達瑞典幣1100萬克朗(約3242萬新台幣)。

資料來源: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2023諾貝爾物理學獎出爐!呂利耶、克勞斯及亞谷斯蒂尼3學者研究「阿秒光脈衝」共享殊榮20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今(3)日揭曉,由法國學者亞谷斯蒂尼、匈牙利-奧地利學者克勞斯、法國-瑞典學者呂利耶共享殊榮。(圖/路透社)

更新時間 : 2023-12-08 21:29 GMT+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