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 En
  • Directory of Taiwan

印歐「三方經濟走廊」對抗中國「一帶一路」? 是實際效益還政治意義?

  278
今年9月在印度新德里登場的G20領導人峰會,歐盟執委會主范德賴恩(左)與印度總理莫迪合影。(圖/路透社Evan Vucci)

今年9月在印度新德里登場的G20領導人峰會,歐盟執委會主范德賴恩(左)與印度總理莫迪合影。(圖/路透社Evan Vucci)

(台灣英文新聞/張雅鈞 綜合外電報導)今年9月在印度新德里登場的G20領導人峰會,印度、中東和歐洲宣布展開「三方經濟走廊」計畫,被視為對中國「一帶一路」的挑戰。然而專家指出,該項目不具改變規則的影響力,恐政治意義高於實際經濟效益,對印度而言可能還是把外交雙刃劍。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總編輯阿加瓦爾(Ravi Agarwal)向BBC表示,三方經濟走廊(India-Middle East-Europe Economic Corridor,IMEC)旨在通過鐵路與航運網路,加強歐亞之間的交通與通訊聯繫。儘管對該地區有利,但也反映了美國外交政策,即任何能促進美國利益、對抗中國的政策。

儘管美國並未涵蓋在項目之中,但三方經濟走廊被許多人視為美國對中國「一帶一路」(BRI)倡議的反擊,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 )近來更在一次廣播講話中表示,這條走廊將成為未來數百年世界貿易的基礎,然而事實未必如此。

無法與「一帶一路」分庭抗禮

2013年提出的「一帶一路」 如今已邁入第10個年頭。今年7月,該倡議的投資總額已突破1兆美元,超過150個國家成為合作辦,近乎是一個全球性的倡議。隨著中國經濟趨緩,放貸速度減緩,種種爭議浮現包括斯里蘭卡、尚比亞等國陷入債務陷阱,義大利等國表態要求退出。

印裔美國學者科納(Parag Khanna)表示,儘管如此,中國仍已取得「驚人的成就」,三方經濟走廊甚至還稱不上「對手」,充其量只能成為一個中等規模的通道,不像「一帶一路」能夠改變規則。

三方經濟走廊並非首個由西方發達國家提出、利用基礎建設遏制中國的日益擴張的途徑。G7與美國在2022年發起的全球基建和投資伙伴關係(Partnership for Global Infrastructure and Investment,PGII)就是其中一項,而過去五年來,因應「一帶一路」的倡議激增。

一些分析也警告,不應僅從反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角度看待三方經濟走廊,該項目進一步推動當前交易型夥伴關係的趨勢,即各國同時與多個夥伴展開合作。

恐為雙面刃 政治意義高於實際效益

三方經濟走廊目前有目標、有備忘錄,但仍缺乏細節,科納表示,希望能明確看到將承擔投資的主導政府機關、每個政府將分配的資金及時間框架。此外,還須建立新的海關與貿易架構,統一文書工作。

此外,美國、以色列、沙烏地阿拉伯等夥伴國家間,也存在複雜的地緣政治因素,因而看法往往並不一致,在專家看來,這樣的戰術合作要不了多久問題就會浮現。

三方經濟走廊將與埃其蘇伊士運河(Suez Canal)競爭,經濟學家艾亞爾(Swaminathan Aiyar)指出,前者一定程度上改善印度與阿聯酋、沙烏地阿拉伯的關係,卻損害印度與埃及的關係。

且通過蘇伊士運河的海上運輸更為便宜、快捷與省事,艾亞爾表示,三方經濟走廊具有很好的政治意義,「但卻違背了運輸經濟學的所有原則」。

更新時間 : 2023-12-02 06:45 GMT+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