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因禽流感、氣候異常、飼料大漲,導致產銷失調,已造成台灣社會不小的衝擊,徹底檢討改革長期以來落後的生產方式,重建科技化、現代化的養雞模式,保護產能及品質,力求自給自足,應是努力的目標。
過去30年,世界雞蛋產量增加1.5倍,平均每年產量增加 2.5%至 3%,全球雞蛋供應非常穩定。亞洲是全球最大雞蛋產地,約佔全球6成以上,第一名是中國,全年生產5660億餘萬顆雞蛋,佔全球總產量35%。自1985年開始,即維持冠軍寶座,共有9億隻雞,每年持續以 2% 數量成長,以滿足 14 億人口的需求。
雞蛋產量第2名是美國、印度、日本、墨西哥、巴西、印尼、土耳其、法國、德國。德國及日本生產雞蛋,一直是各國的模範,尤其德國是歐盟委員會最標準的雞蛋標籖主要支持國,科學化打破格子籠飼養模式,放養模式,對雞隻生長,提供了相當優良的友善環境,重視家禽、家畜福利,創造高產能績效。
日本打破傳統「雞蛋不能生吃」的迷思,科學化的養雞模式,品質管制嚴格,作業流程從清洗、消毒、蛋液分析、重量測量、新鮮度控制、分級包裝,一貫作業,每一個流程細節都相當嚴格,才能保障雞蛋能夠達到生食的標準,而且產量足以供應全國1億2千多萬人的需求。
當前國際雞蛋市場,確實遭遇相當大的困境,共同的麻煩是禽流感流行、氣候變遷,以及飼料價格大漲。美國最近撲殺5800萬隻雞,歐盟也撲殺5千萬隻家禽,日本撲殺1300萬隻,英國被迫要求家禽全部關在室內隔離,以至於東京蛋價創下1993年以來新高,比去年大漲一倍,美國雞蛋漲幅不下日本,使得美墨邊界現在走私最大的商品,不再是黑槍與毒品,而是雞蛋,數量是過去的4倍。
台灣去年因為禽流感,撲殺約4百萬隻雞,蛋雞數量從3504萬隻,下降到只剩3103萬隻,產蛋從每天12萬箱,減少到11.2萬箱,每箱2百顆,目前每天雞蛋不足約2百萬顆,雞蛋產量不足,真正挑戰的原因是雞蛋生產方式落後,傳統養雞場數量高達91.7%。全台1613個蛋雞場中,現代化水簾式僅有75場,高床式59場。
傳統養雞場衞生條件差,8成的蛋雞生活在格子籠中,每籠二至四隻,每三籠堆疊,生活空間狹窄,許多雞隻終其一生,都無法展翅啼叫,互相踩踏,打架互啄頻仍,生存環境惡劣,如何期待蛋雞有高產能,加上雞糞惡臭,全台每年200萬噸雞糞,清理不易,各養雞場都相當頭痛。
氣候暖化,影響蛋雞產蛋效率,2022年3月,嘉義出現最高溫32.1度,最低溫僅9度,劇烈溫差變化大,整體產蛋率快速下降到6成4,氣候異常對傳統雞舍雞隻衝擊最大,造成產蛋率低落。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指出,世界各國平均每隻蛋雞年產202顆蛋,台灣只有190顆,遠低於平均值。
蛋雞與人口數量比,台灣是1.84 比 1,亦即將近 2 隻蛋雞,才能產出1人的雞蛋需求;德國是0.59;法國1;英國0.87;日本1.13;韓國1.4。台灣蛋雞的產蛋率只有0.52,日本0.84,美國0.78,加拿大0.81,義大利0.82,墨西哥0.74,西班牙0.79,德國0.72,英國0.65。各項數據比較,台灣的養雞效能均落後。
台灣養雞事業,正陷入「雞越養越多,雞糞快速增加,雞蛋卻減少」窘境,以2021年為例,全台4387萬多隻雞,比2016年3927萬隻雞多,台灣人口並未增加,但是雞蛋卻越來越少,結論是蛋雞不是養得不夠多,只是養不好,環境差,產蛋效能欠佳,傳統養雞模式,亟待全面改革。
台灣AI人工智慧與物聯網發展先進,可惜未善用於雞蛋生產,相較之下,全球最大的雞蛋生產國中國,透過大規模科學化養雞模式,每年平均增加3420公噸雞蛋生產量,其中產蛋最多的省份在河南、山東、河北、遼寧、江蘇。最大蛋雞育種中心,每年可孵化6千萬隻小雞,飼養環境以人工智慧化管理,控制溫度、濕度,生產線飼料攪拌、餵食、清雞糞,全部機械化、自動化管理,減少傳統人力達8成。
選擇優良幼雞育種方式,已透過育種基因晶片,在雞蛋尚未孵化之前,即選擇優良品種個體,汰劣存優,並透過敲擊蛋殼聲波,淘汰劣質雞蛋,高效率且大規模化的生產,有效提升雞蛋產能。最有名大規模養雞致富的案例,是福建聖農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養雞場面積廣達8平方公里,以70萬人民幣起家,引進歐美國家大規模養殖生產模式,將雞隻從頭到腳,全部充公利用,竟然能夠連續9年躋身富比士排行榜。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台灣政府應向其他成功養雞國家取經,運用科技大規模生產、管控品質,才能滿足全國鷄蛋生產的需要。過去幾年,台灣雞蛋經常發生產銷失衡,農委會遠見不足,失職失能已久,每遇短缺均推諉疫情緣故,未善盡主管機關對蛋品產銷調控職責之咎甚明,未來應記取教訓,積極善用自身科技優勢,從生產面到風險控管做出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