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 En
  • Directory of Taiwan

【16歲博士神童也躺平】台灣央行: 中國1600萬「尼特族」制約內需、間接衝擊我出口

■央行於報告中點出,中國經濟復甦不如預期,且存在通縮疑慮,不只衝擊台灣出口,更可能透過供應鏈等間接管道對東協、日本、南韓等亞洲及其他經濟體產生負面影響,進而對台灣出口帶來間接衝擊。■中國青年勞動市場錯配問題嚴峻,不只加劇製造業勞動力短缺,也推升青年失業率。

  313
(圖/擷取自中國九派新聞)

(圖/擷取自中國九派新聞)

(台灣英文新聞/國際組 綜合報導)中央銀行最新研究報告預測大幅下修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至1.46%,並提醒中國經濟放緩將成為影響台灣景氣前景的不確定性因素。央行報告也詳細說明中國當前經濟難題,青年失業問題嚴峻,估計尼特族約1600萬人,可能制約消費動能。

央行於報告中點出,中國經濟復甦不如預期,且存在通縮疑慮,不只衝擊台灣出口,更可能透過供應鏈等間接管道對東協、日本、南韓等亞洲及其他經濟體產生負面影響,進而對台灣出口帶來間接衝擊。

央行進一步剖析中國目前的難題,指出中國人口紅利優勢不再,勞動力供給減少成為趨勢,加上疫情影響勞動力供需結構,今年以來,勞動力及就業人數均未恢復至疫情前的水準。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青年勞動市場錯配問題嚴峻,不只加劇製造業勞動力短缺,也推升青年失業率。央行示警,青年族群消費傾向較高,青年失業嚴峻可能阻礙消費需求復甦,制約內需成長。

中央社26日引述央行解釋,中國青年勞動教育程度普遍提升,且受家庭支援及保護,不願屈就薪資少、工時長、強度大的傳統製造業,估計約20%年輕勞工任職於房地產、高科技及補教業等產業。

【16歲博士神童也躺平】台灣央行: 中國1600萬「尼特族」制約內需、間接衝擊我出口不過中國政府2021年陸續加大監管房地產、高科技及補教業,產業前景轉壞導致勞工需求下降,加上疫情封控影響,青年勞工選擇退出市場,估計「尼特族」或「啃老族」約1600萬人,占城鎮青年人數比例高達17%,青年失業率也增加,今年6月攀升至21.3%。

央行指出,青年失業不利消費需求復甦,將制約內需成長,而且目前中國民間消費疲弱,如果民眾對經濟前景的信心沒有恢復,消費需求又進一步下降,可能導致價格螺旋式下跌,形成通縮風險。

「尼特族」是指,不願工作也不願接受教育和培訓的青年(NEET: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

日前中國媒體推出16歲就讀博士、曾被譽為「神童」的28歲中國青年張炘煬專訪,標題「神童張炘煬現狀:卡裡就剩幾千塊錢」迅速成為中國熱搜新聞。

【16歲博士神童也躺平】台灣央行: 中國1600萬「尼特族」制約內需、間接衝擊我出口28歲的張炘煬16歲就讀博士,曾被譽為「神童」,但後來花了8年才拿到博士學位。如今他沒有固定工作,銀行卡只剩人民幣幾千元,父母不時匯錢接濟。但張炘煬對現狀很滿意,因為「不用看別人的臉色」。

10歲就成名的張炘煬,引發一連串爭議後,從公眾視野消失多年。陸媒「九派新聞」20日推出他的專訪: 「神童張炘煬現狀:卡裡就剩幾千塊錢」。

張炘煬從小就展現非凡的數學才能,連獲多個國際數學競賽金牌,成為公眾矚目焦點。他10歲就參加高考(相當於大學入學考試),但成績不甚理想,考上了天津工程師範學院,成為中國年紀最小的大學生。

13歲時張炘煬考上北京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再打破中國年齡最小的碩士研究生記錄。

2011年,16歲的張炘煬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應用數學博士研究生,又成為中國年齡最小的博士生。但他接受媒體採訪表示,曾要求父母在北京買房,作為參加碩士論文答辯的條件,否則就不考博士,當時引發極大爭議後,他也從公眾視野消失迄今。

【16歲博士神童也躺平】台灣央行: 中國1600萬「尼特族」制約內需、間接衝擊我出口2019年,張炘煬花費8年時間終於讀完博士,但有網友稱無法查到他的博士論文。

對此,張炘煬在專訪中回應:「知網上是查不到北航學位論文的,想查我的學位論文需要到國家圖書館的網站上」。他還秀出博士畢業證書。

張炘煬坦承,從科學研究來看,他是完全的失敗,如果照西方大學的標準,他博士畢不了業。他說,光是寫博士論文耗了5年的時間,發表差幾天就過了畢業期限。

博士畢業後,張炘煬在寧夏師範學院當外聘教師,2021年8月辭職,目前與朋友合夥接專案賺錢。他在上海租了房子,每月租金人民幣2200元(約新台幣9700元)。

當教師期間,張炘煬存了5萬元人民幣,但現在基本上快花完了。「差不多每兩三個月父母就會主動給我打一萬塊。我現在沒有固定工資,完成一個項目結一個項目的錢,現在這個項目到手能拿5萬左右」。

張炘煬說,現在自己銀行卡上就剩幾千塊錢了,但他不願意給別人打工。

「給別人打工了你還想財富自由?開什麼玩笑呢?我現在至少不用看別人臉色!」。

(張炘煬)

他還說:「時代變了,現在沒人會餓死,混吃等死反而能幸福一輩子。你要是瞎創業瞎折騰,那才容易把自己折騰沒了」。

對此,張炘煬的父母並不十分贊同。但他說,

「整個2022年我都在跟他們激烈衝突,

就是關於我職業發展的事情,

他們明明什麼都不懂還要指點江山」。

不過張炘煬對自己現在的生活算是滿意的,「無業一身輕,我不工作一輩子都可以。不止可以靠父母,還有父母的父母,父母的父母的父母。家產到現在不一定還剩多少,但是至少我們家是輝煌過的」。

張炘煬還說:「真的需要什麼的話給我爸打個電話就好了,他們還欠著我一套北京的房子,到現在也該值一千多萬了」。

如今再被問:「究竟是不是神童?」,張炘煬說:「我認為不是」。

他表示,對自己基本上還是滿意的,要說有不滿意的,就是「到現在還沒做出一篇真正的好論文」。

對此,張炘煬大學的導師張耀輝受訪表示,認識張炘煬快20年,變化太大了,比以前不愛說話了;以前張炘煬是有想法就說出來,現在確實經歷太多挫折了。

從小時候高調「搶跑」贏在起跑點,和後來平庸的人生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澎湃新聞說,或許,張躍輝教授揭示了某種關鍵,他回憶說,張炘煬獨立學習的能力很強,但獨立生活能力很差,「啥事情都是他父親包辦的。你每天三頓飯都吃不到嘴裡去,你還研究什麼呀」。

換句話說,儘管10歲考上了大學,但他跟一般人想像中的大學生仍有很大差距,至少連獨立生活都做不到。其實,生活自理能力差還只是一個面向,從他後來的言行來看,他的心理狀態也並不成熟。

當然,如果一味指責張炘煬,並不公平,畢竟當時的他確實年紀太小。在學習上頻頻「跳級」的同時,其他方面張炘煬卻在「留級」,只是,當時他和他的父母都沒有意識到。

報導認為,一個人一生的發展並不是只有學業方面,也不是考試分數高就諸事大吉。全面平衡發展或許才是比較健康的。

【16歲博士神童也躺平】台灣央行: 中國「尼特族」約1600萬人 制約內需、間接衝擊台灣

更新時間 : 2023-12-11 11:07 GMT+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