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 / 知微 綜合報導)台灣首艘國造柴電潛艦將於下個月泊港測試,這斥資154億美元打造的艦艇,能否抵禦中共來襲猶未可知,專案舵手、退役海軍上將黃曙光在接受日經亞洲專訪時透露,建造過程中遭遇的阻礙,實難對外人言。
面臨中共阻撓,台灣在推動自製潛艦計畫(Indigenous Defense Submarine,IDS)(海昌計畫)過程中,為了取得所需技術及「紅區裝備」(red-zone equipment),可說是費盡千辛萬苦。註:紅區意指高度敏感度又無研製能力,須尋求外部提供的裝備及技術。
身為IDS計畫召集人暨國家安全顧問的黃曙光表示,若非廣大的人脈網,實難達成目標。他得動用各種「關係」,試圖與他國軍方及國防安全企業接觸,再促各國政治人物與立法人士對政府施壓,不得阻撓企業與台灣洽簽合約。
黃曙光提到,這一切靠的是「合法但非官方」的管道,每一項部件都須向三家供應商洽詢,以免遭拒。相較於官方之間的生意,這種私下敲定的協議也難免遭對方多收費用。他舉例,曾遇過洽談半年的案子,最後一刻廠商卻臨時抽腿不簽了,原因就是來自中國的政治壓力。
七年了,台灣終於克服萬難,籌獲了首艘潛艦,預計明年海試,然而部分專家認為,此等海上軍力恐難構成嚇阻力。目前官方對這艘潛艦的規格保密到家,但曾任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國主任的Ivan Kanapathy並不看好,稱台灣的IDS軍備難以抵擋解放軍的反艦能力,尤其是日增的海空威脅。
Kanapathy與多名專家也稱,台灣應將IDS資源投入於建造水下無人載具(UUV)與智慧水雷,這才是台灣更迫切需要的不對稱作戰軍力。對此黃曙光反駁,就連美國都尚未在UUV領域布建作戰能力,遑論台灣,且台灣的潛艦確實配有智慧魚雷。他信心滿滿道,「相較於美國的核動力潛艦,中國戰艦行動慢,弱點多,還需停下來補充燃料。台灣國造潛艦足可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