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朱明珠 台北採訪報導)台灣營養基金會最新調查「國中小學童生活習慣及腸胃問題現況調查」出爐,結果顯示高達九成學童近三個月內曾遇到消化不良狀況,更達三成以上每周出現一次或以上,腸胃健康狀況令人擔憂。小兒科醫師王韋力表示,腸胃健康能幫助營養吸收力,長期恐影響成長。
台灣營養基金會董事吳映蓉表示,腸道內存在著超過100兆以上的細菌,包含好菌、壞菌及伺機菌。而人體有七成免疫細胞在腸道中,一旦壞菌多於好菌時,可能會引起健康問題,一般最直接表徵為便秘、消化不良、脹氣等。據最新調查顯示,近四成學童平均排便頻率每兩到三天一次或更少,更超過八成在三個月內曾出現脹氣或腹瀉等問題。
王韋力表示,除了消化問題外,腸胃健康對營養吸收也會有一定影響。大部分飲食提供營養是由小腸吸收,並且藉由表面指狀突起的絨毛來增加營養吸收的面積、提升吸收力。一旦腸道菌相失衡,壞菌會破壞小腸絨毛,恐減少小腸吸收面積,影響營養吸收力,讓成長受阻。國外更有研究證實,腸胃健康有助於骨骼發展。
台灣營養基金會董事吳映蓉補充,本次調查樣本中,考量甫從國小畢業邁入國中的時刻,是正值發育成長的關鍵階段,因此擷取國中一年級學生數據有兩大發現:第一,近三個月內曾遇到消化不良者,平均身高竟較沒有者矮9公分;第二,家長認為孩童有營養吸收不佳狀況者,相較營養吸收佳者,平均身高竟顯著相差8公分。
王韋力進一步說明,腸胃健康是長時間累積結果,良好的飲食習慣、睡眠足、多運動能增加好菌,幫助改變腸道微生物的組成,例如日常飲食可多吃含有膳食纖維的蔬果和五穀雜糧等。
台灣營養基金會董事吳映蓉說,調查卻顯示竟有九成六學童曾出現至少一項不良生活習慣,包括:
- 久坐:高達六成五平均每日久坐超過7小時。觀察此情形更有逐年級攀升趨勢,國小四年級僅五成每日久坐7小時,而國中一年級卻達七成三。
- 睡少:近八成學童平均每日睡眠不足9小時,低於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所建議之「每日9-12小時」,但卻僅三成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有睡眠不足問題。
- 運動少:多數學童運動習慣不佳,僅不到一成會每天運動,三成四運動時數也低於30分鐘,不僅未達運動強度,更遠低於國際建議。
調查顯示,曾出現不良生活習慣的學童中,五成每月至少出現一次消化不良。不良的生活習慣會增加腸道的壞菌進而影響吸收力。
研究指出,養好菌能幫助修復小腸絨毛細胞、協助營養吸收,促進成長發育。而優酪乳就是方便又優質的好菌來源,且大部分乳糖都已被轉為乳酸,即使對乳糖敏感也能飲用。市售優酪乳眾多,建議家長可認明能通過胃酸、膽酸考驗的菌株,如B菌,並選擇「健康食品」認證,國家認證代表產品被國家嚴格把關,較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