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李昱德 綜合外電報導)全球熱門度假勝地馬爾地夫於昨(9)日舉行總統大選,與中國關係更為親近的反對黨出乎外界預料的反超現任執政黨,不過截至截稿為止,開票仍在進行中且沒有任何一方取得過半的多數,如果這個狀況持續,可能將有進行二輪選舉的必要。
現階段,反對黨候選人、首都馬利市(Male)市長穆伊茲(Mohamed Muizzu)在已開出的票數中取得46%,現任總統薩利赫(Ibrahim Mohamed Solih)則僅獲得39%,由於兩者分別代表著與中國、印度親近的立場,選舉受到兩國密切的關注。
穆伊茲所屬的馬爾地夫進步黨(PPM)在2013年至2018年的執政期間與中國保持了密切的關係,不只加入了中國主導的一帶一路政策,還從中國獲取了上百萬美元的鉅額基礎建設貸款。
不過因為執政後期出現嚴重的貪腐、濫權問題,現任總統薩利赫所屬的馬爾地夫民主黨(MDP)在2018年的大選中獲得了將近一面倒的勝利,並一改過去向中國靠攏的政策,轉向強化與印度合作,並藉此從印度取得大量用於建設國內的資金;然而,貪腐的問題並沒有因為MDP的上台而改善,且經濟的持續疲軟也打擊了人民的信心。
現階段,由於很有可能會有第二輪選舉的需求,兩黨候選人都已開始進行準備作業,這包括與其他支持度沒這麼高的候選人及其所屬政黨合作。本次馬爾地夫的選舉被《半島電視台》形容為「過度擁擠」,總共有8名候選人角逐總統大位,而獲得7%選票、得票率位居第三的候選人拉貝布(Ilyas Labeeb)可能將因此成為最大贏家。
馬爾地夫前外長、英國埃塞克斯大學國際人權法教授沙希德(Ahmed Shaheed)表示,拉貝布站在薩利赫一側的可能性較高,這除了與他本身親印度的立場有關外,支持目前落後的薩利赫也代表他有更多談判籌碼,而可更強力推行他的政策,像是進行國會制度、政府結構的改革等。
另一方面,本次選舉投票率僅有75%,是馬爾地夫歷史上的新低,分析認為這可能是因為選民對現行局勢感到失望而不願意出來投票。前議員伊斯邁(Ibrahim Ismail)推文指出,馬爾地夫人民在過去15年內持續用選票對政局表達積極的意見,不過在持續被辜負之後,現在他們真的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