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李昱德 綜合外電報導) 20大工業國高峰會(G20 summit)今(9)日在印度登場,除了因為允許非洲聯盟以永久會員資格加入而正式成為21大工業國(G21)的特色外,一天就達成的《新德里宣言》(New Delhi Declaration)遭外界質疑毫無實質意義,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選擇不出席,也牽動各大國的戰略部署神經。
雖然外界尚不知道《新德里宣言》的確切內容,據《半島電視台》報導,內容大概涉及氣候變遷與再生能源承諾、經濟發展及金融政策,以及烏克蘭戰爭和因此而起的全球糧食危機等,而或許是因為俄國總統普丁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缺席讓反對聲浪弱了不少,各國才能這麼快達成「共識」。
然而即使俄國一派的聲音不多,在烏克蘭戰爭的立場上,也僅是在「認知到各國有不同立場」的前提下,呼籲各國避免使用武力或脅迫方式向另一個主權國家索要領土,以及強烈反對使用核子武器等,並沒有確定對俄國進行一致譴責,也沒有對戰爭該如何收尾、結束達成共識,遭批評比去年的峇里島峰會還弱。
而除了聚焦糧食與能源的安全性,以及承諾將強化對加密貨幣的監管外,另一個重點落在氣候變遷議題上的共識。各國同意加速淘汰燃煤發電並在2030年前讓再生能源的使用翻三倍、共同對開發中國家提供低成本融資以加速低碳轉型,以及重申《巴黎協議》(Paris Agreement)的氣候目標等。
另一方面,由於中國則繼2008年之後,首次最高領導人缺席峰會,僅派國務院總理李強出席,加上中國此前有公開對美國於2026年接任輪值主席國表達反對,引發外界諸多猜想,像是刻意要讓主辦國印度無法把會議辦得完整、風光,以及中美關係冷凍等問題。
對此,中國政府僅表示習近平正前往洪水重災區黑龍江省尚志市勘災,並透過李強表達G20為經濟組織,不應在烏克蘭衝突的政治議題上做過多著墨等立場,並未就外界猜想多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