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 / 黃紫緹 綜合報導)南韓電影這些年來大紅大紫,在國際獲獎,在串流平台熱燒,但最近卻傳出了驚人的票房大騙局。發行商與戲院勾結,浮報觀影人次,5年來竟涉入了逾300部片,其中不乏知名「賣座片」。
金融時報報導,數月以來,首爾警方反貪單位大規模搜索了星聚匯(CGV)、Megabox與樂天電影院(Lotte Cinema)三大連鎖影城及三間電影發行商,共將69人送辦。
根據警方,5年來有多達323部片的售票數字遭到虛報,涉入267萬名「不存在」的觀眾,包括2021年由李秉憲、任時完等人主演的賣座災難片《緊急迫降》(Emergency Declaration)及2022年犯罪電影《熱血》(Hot Blooded)。
南韓電影產業如此肆無忌憚,與其計算票房的方式有關。不同於其他已開發國家,南韓電影賣座程度是看「進場人次」,而非電影票「銷售額」。為了營造電影火紅的假象,片商與贊助商會大量買進(甚或無償取得)便宜票,在半夜、凌晨這類「幽靈場次」放映,炒熱話題,進而推升影片排名。
這樣扭曲的運作下,觀影人次便能突破1,000萬,在人口5,200萬的南韓,跨過此門檻就堪稱電影大賣。一名不具名的導演透露,戲院與發行商買進大量「行銷電影票」,刺激初期銷量,帶動看片潮,這種做法在業界早已是公開的秘密。新冠疫情導致電影院門庭冷清,為了吸引觀眾,票房灌水的現象就更加猖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