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整合進入緊鑼密鼓的階段,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打出「聯合政府」的訴求,根本是一個假議題,至於國民黨陣營喊出的「在野大聯盟」,同樣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即便最後勉強成局,也無法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柯文哲近來一直在喊「上架聯合政府」,很顯然只是一個譁眾取寵的口號。因為「聯合政府」通常指內閣制的國家,由於國會選舉的結果,沒有任何政黨超過半數席次,無法籌組內閣,只好透過不同政黨之間的合縱連橫,湊到過半數的席次,才能組成聯合政府;至於總統制的國家,因為行政首長是由總統直接擔任或指定,無關國會選舉結果,基本上不會出現聯合政府的現象。
台灣屬於雙首長制、半總統制的國家,行政院雖然必須對立法院負責,不過,行政首長仍是由總統直接任命,不用經過國會的同意,只是行政內閣若無國會穩定多數的支持,一些政策和預算出不了立法院大門,難以施政,容易發生倒閣。
所以為讓施政順利推動,執政黨若無法在立法院取得過半席次,總統可選擇國會多數黨來組閣。嚴格來說,這個情況才是柯文哲真正目的,意即由國會最大黨組閣,也就是萬一在野整合後,他無緣於角逐總統大選,可以爭取未來的行政院長的職務。
但從政治現實來看,行政院長的任命完全取決於總統,在憲法上並沒有強制規定要由多數黨組閣,因此,執政黨不論在國會是多數或少數,都與閣揆的任命沒有硬性關係。
因此,民眾黨的「聯合政府」只是選舉語言,何況,在野最後如何整合,尚屬未知數,這也牽涉到國民黨喊出的「在野大聯盟」爭議。目前,國民黨有意爭取和民眾黨合作,以「藍白合」來對抗民進黨推出的總統參選人賴清德。然而,除了柯文哲和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以外,泛藍陣營還有一位已正式宣布參選的鴻海創辦人郭台銘,這三人如何整合,迄今沒有交集,仍處於隔空喊話的階段。
這三人整合談何容易?因為正副總統只有兩個位置,勢必有一人要退出選舉,而且誰正、誰副?在彼此都把話說滿,以及侯友宜和柯文哲有政黨背書的態勢下,只要屈居副手或是退出選戰,都會直接衝擊立委的選情。
最後,就是因為不喜歡侯友宜,才會轉而支持柯文哲或郭台銘;不愛柯文哲的人,才想把票投給侯友宜和郭台銘;簡單來說,三人的群眾基礎有所不同,若是為了選戰硬湊在一起搭擋參選,選民可能肯定,也可能有厭惡感,若藉此想要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絕對是難以達成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