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張雅鈞 綜合外電報導)俄烏戰爭激起歐洲能源安全的危機意識,儘管歐盟盡力達成能源來源多樣化及提升能源儲備,避免遭俄國要脅擺布,但若依賴中國等國實現能源轉型,將會帶來其他安全威脅。
俄烏戰爭爆發後,許多歐陸國家面臨嚴肅問題,是否能擺脫幾十年來重度仰賴俄國天然氣的局面,以免遭普丁以切斷天然氣供應作為要脅。
降低能源依賴風險 歐盟提升來源多樣化、積極達成能源儲備
CNN報導,對歐洲來說,能源安全一直都是權衡:廉價的進口能源伴隨著依賴原產國的風險;對俄國而言,莫斯科官員起初以為,2022至2023的漫漫寒冬,或許能迫使歐洲緩和對俄國的制裁。然而不論是運氣、計畫還是歐洲與烏克蘭站在一起等效應,被普丁視為王牌的能源戰並無未起作用。
暖冬及公私協力減低天然氣用量,為歐洲擺脫「以商促變」(Wandel durch Handel)政策創造了條件,該政策的假設前提是,俄國為了金錢會與西方價值觀保持一致。
歐洲踏出地第一步,是減少從俄國進口天然氣。2021年歐盟進口的天然氣中,45%來自俄國;而在德國,比例更高達52%。而到了2023年第1季,俄國僅佔歐盟天然氣進口總量的17.4%。
第二步,歐洲利用暖冬充實天然氣儲備,為2023年到2024年的寒冬做準備。歐盟在8月中旬提前實現天然氣儲備9成的目標,可說克里姆林宮無法利用能源武力,來改變歐洲支持烏克蘭的決心。
儲備多為液化天然氣為隱憂
儘管歐洲在能源來源多樣化議題上大有進展,然而官員與分析者擔心,歐洲的能源安全遠未得到保障,比如說目前儲備的天然氣大多為液化天然氣(LNG)。
歐洲政策研究中心(Center for European Policy Studies)研究員艾爾克布特(Milan Elkerbout)指出,液化天然氣相當有彈性及易於交易,因此難以追蹤來源,這意味著有部分液化天然氣可能間接來自俄國,從而增加了該國的收入。
歐盟表示大部分液化天然氣購自美國、卡達及奈及利亞,但這些液化天然通常在交易所出售,而合約不會提及原產地。
此外,能源安全長期性上令人擔憂。儘管歐洲已放棄「以商促變」政策,但在能源上依然依賴他國,誠如先前提及,經濟與風險的問題如何權衡。
能源轉型依賴中國 將釀其他安全威脅
歐盟希望透過「綠色政綱」(Green Deal)擺脫能源依賴。該計畫預計將耗資1兆歐元,以多種途徑實現2050碳中和大陸的目標,包括種植30億棵樹木、建築物節能改造以及大規模投資再生能源及潔淨運輸。
批評人士擔心,部分國家為實現綠色政綱首個重要里程碑,即為2030年前歐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較1990年降低55%,可能尋求外國來源來協助能源轉型,比方說中國。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近來對中國轉而採取更為鷹派的立場,並談到歐洲與中國關係「去風險」必要性,然而她也承認,歐洲許多長期計劃最好與中國合作實現,其中包括就實現綠色歐洲。
馮德萊恩的立場也體現歐盟27個成員國間的意見紛歧,有的國家將中國視為極權惡霸及生存安全威脅,有的則將中國視為廉價太陽能板、風力發電機與鋰電池的來源。
在部分人眼中,中國的威脅來自於,該國已在戰略上成為綠色轉型所必備的許多技術、關鍵材料的關鍵參與者。
歐洲安全問題專家查卡洛娃(Velina Tchakarova)指出,「中國的國家補貼資本主義以及對大量關鍵原料的控制,為中國工業帶來巨大的競爭優勢,歐洲公司將越來越難與之匹敵。」
查卡洛娃也提出,中國可能通過礦產及稀土的控制,以地緣經濟影響力來實現政治目標,歐洲與台灣都可能是施壓點。
多位西方官員指出,若歐洲最終依靠中國實現綠色轉型,中國政府將會帶來更直接的安全威脅,包括供應鏈漏洞、網路攻擊等。
中國也並非歐洲能源安全的唯一威脅,許多歐盟仰賴的能源出口國,在民主與地緣政治目標上都與布魯塞爾並不一致,這些國家除了俄羅斯,還包括卡達、沙烏地阿拉伯、哈薩克斯坦,利比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