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朱明珠 綜合整理報導)日前市面上一款修護霜被爆出含有雌激素,結果造成多名小孩出現性早熟的情況,引起家長恐慌。除了遺傳、病理性原因和肥胖等原因外,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兒童內分泌科醫師陳奕成指出,其實在生活環境中,有些產品可能會含有環境荷爾蒙,接觸後會影響人體荷爾蒙的分泌或作用。
「性早熟」的醫學定義,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 提早出現第二性徵,也就是女童8歲前乳房發育、男童9歲前睪丸發育
- 骨齡相較實際年紀會超前2歲以上
- 性荷爾蒙濃度超過標準值,如LH黃體激素、FSH濾泡激素、性腺荷爾蒙、甲狀腺荷爾蒙等
一般正常兒童第二性徵出現的時間,男生為9歲至14歲、女生為8歲至13歲之間。若女生在8歲前出現胸部發育、陰/腋毛發育甚至初經來潮等性特徵;或男生在9歲以前有睪丸變大、陰莖變長、變聲等第二性徵發育者,則稱為「性早熟」。
除了肥胖、雌激素乳霜 「環境荷爾蒙」也會致性早熟 台灣醫:這些東西少碰為妙
「性早熟」患童因青春期階段提早,性荷爾蒙濃度逐漸上升,並間接刺激生長激素的分泌增加,因此,大多數青春期的孩子身高明顯長得比先前快。但隨著性荷爾蒙濃度愈來愈高,同時也會加速骨骼成熟、促進生長板閉合,一旦所有生長板都閉合,也就決定了最終的成人身高。
導致性早熟的成因很多,排除病理性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大關鍵原因:
- 遺傳:父母一方若曾發生性早熟,那孩子的發生率將提高。
- 飲食:攝取較多高脂肪、高精緻糖的食物、飲料,容易造成過重、肥胖,較大機率導致性早熟。
- 環境荷爾蒙:環境荷爾蒙又稱內分泌干擾物,是指一群化學結構和荷爾蒙類似的物質,接觸後會影響人體荷爾蒙的分泌或作用。環境荷爾蒙的來源,在我們生活周遭,包含塑膠餐具、玩具等,而大家常常提到的塑化劑就是其中一類。
何謂環境荷爾蒙?
陳奕成在臉書專頁「兒童內分泌 陳奕成醫師的樂高園地」發文說明,除了一般的塑膠製品含有塑化劑,還有一些孩子可能平時很常接觸,但家長不知道其實也含塑化劑的產品,例如市售手搖杯飲料、含香料的化妝品或保養品、保健食品中的膜衣、膠囊、懸浮液。
陳奕成解釋,大部分的塑化劑可由糞便、尿液排出,所以家長們不用過於恐慌,覺得含有塑化劑的東西就不能用。
至於會不會影響到孩子發育的關鍵,主要是在於塑化劑的暴露量,這也是他常說「沒有必要的保健食品就不要吃」,因為使用這些東西除了效果不明、傷錢包以外,更可能會造成孩子塑化劑的暴露量過量,反而對他們的成長造成反效果。
此外,除了上述產品外,陳奕成建議爸爸媽媽們平常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注意,減少孩子們暴露到環境賀爾蒙的機會:
- 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盡量選擇不銹鋼的餐具
- 食用當季盛產蔬菜水果,認明安全蔬果標章認證
- 兒童非必要時盡量避免使用精油或是化妝品
- 減少食用動物的脂肪部位,如皮、肥肉、內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