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 En
  • Directory of Taiwan

猴痘全球確診達64234例/死亡26例 傳播方式、全球疫情現況、QA一次看

  3721
自今年5月7日起,英國出現首例本土猴痘個案後,迅速在全球擴散。(圖/路透)

自今年5月7日起,英國出現首例本土猴痘個案後,迅速在全球擴散。(圖/路透)

2022-09-23 17:29最後更新

2022-08-11 17:37首發

(台灣英文新聞/朱明珠 整理報導)2022年4月以前,猴痘的疫區以西非和中非地區為主,但自5/7起,英國出現首例本土個案後,迅速在全球擴散,據WHO截至9/21統計,全球猴痘通報確診病例突破64234起。以下為台灣英文新聞為讀者整理的猴痘小百科,包含猴痘的介紹、傳播方式、全球的最新疫情等,另有每週更新全球確診和死亡人數統計。

世界衛生組織7/23宣布,猴痘已符合全球公共衛生緊急事件之定義,意味著各國必須採取進一步因應措施以防止疫情擴散。

  • 每週數據分析和統計:

WHO表示,9/12-9/18的全球新增病例較前一週(9/5-9/11)下降18.7%,而過去4週大多數的通報病例來自美洲地區(81.2%)和歐洲地區(17.8%)。

自今年5/6起至9/21止,全球猴痘通報確診病例已達64234起,已在105國現蹤,美國病例數位居全球之冠,共24572例,排名第二、三名分別為巴西7115例、西班牙7083例。全球確診病例中共有26人死亡,分別在捷克、蘇丹、喀麥隆、比利時、古巴、厄瓜多、印度、美國、巴西、中非共和國、西班牙、加納和奈及利亞。

據美國CDC針對境內的統計,原本排名第二的加州以4753例居冠,自8月底起疫情升溫,超越紐約州的3820例,排名第三的佛羅里達州也有2422例。

由於疫情快速擴散和疫苗短缺,美國FDA於8/9緊急核准猴痘疫苗可使用「皮內注射」方式接種,藥量僅需原劑型之五分之一,但僅限於18歲以上的接種者。

台灣目前共有3例猴痘境外移入個案,感染國家為德國、美國,6/30台灣衛福部疾管署已經把猴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我國向國外採購之猴痘口服抗病毒藥物tecovirimat共504人份,已於7/27晚間運抵台灣。至於可用於防治猴痘的第三代天花疫苗已於9/1晚間到貨,共560劑

  • 國際間特殊猴痘病例

中國出現首例確診,流行病學家發言惹議:中國9/16出現首例猴痘病例,患者是29歲中國籍銷售人員,2日在德國柏林發生男男性行為,隨後前往西班牙,14日返回重慶,其感染的病毒株與德國的病毒株高度同源。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9/17微博發文,建議「不要同外國人發生肌膚直接接觸」、「不要同近期(3週內)從境外回國的人發生肌膚接觸」、「不要同陌生人發生肌膚接觸」,有網友直斥是「種族歧視」。

全球首例猴痘人傳寵物事件:據紐約郵報 (New York Post)於8/14報導,法國巴黎一對男同性戀伴侶於6月份確診猴痘,大約12天後,家中的寵物狗義大利靈緹犬胃部也出現膿皰,PCR採檢後確診。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推測,由於2名個案感染後依然與寵物狗同床睡覺,狗兒可能在舔舐自己之前也舔了飼主,才導致感染。延伸閱讀:全球首例猴痘人傳寵物!汪星人與飼主同床遭傳染 胃部冒膿皰

全球兒童病例數: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於9/21的最新統計,在33847例已知年齡的病例中,有299例的患者年齡介於0-17歲,有164例在美洲地區,其中有87例年齡介於0-4歲,這些患者分布在法國、荷蘭、美國、巴西、德國、加拿大等地。

猴痘全球確診達64234例/死亡26例 傳播方式、全球疫情現況、QA一次看猴痘全球確診達64234例/死亡26例 傳播方式、全球疫情現況、QA一次看

圖片取自Our World in Data

  • 什麼是猴痘?

1958年首次從研究用猴子身上被發現,因此將該病命名為「猴痘」(Monkeypox);屬人畜共通傳染病,在今年5月初以前,主要都是由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傳播給人類。

人類感染猴痘病毒最早的個案是1970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一名9個月男孩,此後中非和西非靠近熱帶雨林的偏遠地區陸續有個案報告。

猴痘病毒可分為中非(剛果盆地)分支病毒和西非分支病毒,中非分支比西非分支病毒更容易傳播和嚴重,中非分支致死率高達10%,而西非分支致死率約為1%。

隨著1980年天花消滅和之後停止接種天花疫苗,猴痘成為現存最嚴重的正痘病毒感染症。

  • 猴痘於非疫區的歷年確診病例:

2003年美國出現猴痘病例,是非洲地區之外首次猴痘病例報告,累計47名病例,大多數患者曾接觸受到猴痘病毒感染的進口寵物鼠而感染。

2018年9月至2022年5月,在英國、以色列、新加坡、美國等國亦陸續報告自非洲境外移入病例。

  • 傳播方式:

人畜共通傳染:直接接觸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損傷的皮膚或黏膜而被感染。食用受感染的動物肉類也是一種危險因子。

人傳人:接觸到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的皮膚或黏膜或被污染物品而感染。飛沫傳播需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情境下較容易發生。

產婦若感染猴痘病毒,可經胎盤垂直傳染給胎兒,或於產程中因接觸而傳染。

但此波全球疫情為首次男男性行為者(MSM)持續傳播案例,評估病毒通過密切接觸人傳人之風險為高。

  • 潛伏期:

約為5-21天,通常為6-13天。

  • 臨床症狀:

症狀與天花相似,但病情較輕微。症狀包括發燒、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極度倦怠。

發燒一至三天後出現皮膚病灶,通常自臉部蔓延致身體其他部位,四肢比軀幹更常見。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斑疹(macules)、丘疹(papules)、水泡(vesicles)、膿疱(pustules)階段變化,最終結痂(crust)脫落,嚴重病患疹子數目可達數千。

症狀持續14至21天,致死率低於10%,大多數個案可於幾週內康復。

兒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尤其容易重症,併發症包括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敗血症等。

但2022年5月起的這波疫情,目前經PCR確診之樣本均為西非分支猴痘病毒,且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報告,病患症狀表現較不典型,包括皮疹最早出現於生殖器或會陰部,且不一定會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發燒等前驅症狀較不明顯,因此在就醫時容易與其他性傳染病混淆。

  • 治療照護: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一般來說,感染猴痘後會出現發燒、疼痛和皮膚損傷等輕微的症狀,約在2到4個星期內康復。

我國疾管署進一步解釋,大多數猴痘病患的病程為自限性(self-limiting),因此以輸液治療與維持營養等支持性療法為主,以減輕症狀和併發症。目前有數種藥物可用於治療,但僅建議嚴重病患或免疫低下者使用。我國已採購並配置抗病毒藥物 (Tecovirimat)提供國內出現重症患者時使用。

更新時間 : 2024-03-19 13:23 GMT+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