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朱明珠 綜合報導)猴痘疫情全球擴散,美國、澳洲等國家,或部分城市接連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曾呼籲「男男間性行為者」應減少性伴侶數量,以避免疫情擴散,但遭部分報導解讀為「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7月27日的媒體會議簡報中,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說,為了降低染疫風險並減少傳播,呼籲「男男性行為者」應考慮減少性伴侶人數;此外,若與新伴侶從事性行為後,應互相交換聯繫資料,以便在日後需要時可以進行後續追蹤。譚德塞強調,保護自己免於感染猴痘的最佳辦法是「降低接觸風險」。
巴西聖保羅州科學研究與發展廳長、感染管控專家優普(David Uip)4日表示,疾病的溝通不應該存有偏見,否則特定族群易被汙名化,也許現階段男同志及雙性戀男性的罹病率較高,但這都是短暫性的,相信不久的將來,大家的染病率是差不多的,好比說歐美間已有兒童、孕婦以及露宿街頭婦女和男子染疫,但感染途徑皆與性行為無關,因此一般大眾也應小心謹慎。
國立台灣大學全球衛生學程助理教授李柏翰表示,男男間性行為者泛指與同性發生性關係的順性別男性,這些人雖都可視為與主流不同的「性少數群體」,但彼此間仍有所差異,因此新聞標題若未加以區別,容易使沒有發生同性性行為的男同性戀者或男同志自我污名化,或使社會大眾誤以為猴痘是男同志疾病。
台灣大學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與公共衛生碩士學程助理教授黃柏堯說,性行為不僅會發生在男男性行為者之間,異性戀甚至是其他性別認同的族群也有可能發生,若將危險行為限縮在某些族群,會加深我們對於性少數的誤解,甚至誤以為其他族群的性行為不具風險,進而降低防範傳染的警覺。
澳洲國立大學健康醫學學院前研究發展處行政管理專員陳奕村博士認為,猴痘近期好發於歐美各國,目前尚未得知原因為何。在此之前,於公開場合使用任何可引人過度聯想的用句,例如:「男男間性行為者」、「男同性戀群體」、「雙性戀」等意涵截然不同的詞彙時應格外謹慎,避免造成看到黑影就開槍的不實攻訐,進而對無辜社群造成日後難以修復的非必要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