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 / 綜合報導)上海封城進入第三週,這座2,600萬人的國際大都會,雖已「放出」660萬人,但多數只能在社區活動。清零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分析師開始打起算盤,估量這無止盡的防疫禁令,將對世界經濟帶來哪三大衝擊。
先談商務與金融活動。根據CNN,上海是中國貢獻最多GDP的城市,達4.32兆人民幣(新台幣19兆6,760億元)。就上市公司價值而言,她有著全球第三大股市,僅次於紐約與倫敦。她同時也是全球億萬富豪第五多的城市、外資最想落腳的中國城市。
根據官方數據,截至2021年,逾800間跨國企業在上海設立總部,逾7萬間外資企業在上海設有辦公室。上海證交所市值7兆3千萬美元,由於地位太重要,封城並不休市,但許多銀行與投資公司都要員工「睡在辦公桌」,確保交易無礙。
再說說貿易與後勤。上海產值佔中國GDP 3.8%,但根據2021年官方數據,在中國與全球貿易中,光是上海就占了10.4%。上海港有著全球最大貨櫃吞吐量,去年處理的貨物量,換算高達4,700萬個20呎貨櫃,是洛杉磯港的4倍,佔中國全年貨櫃吞吐量16.7%。
此外,上海是亞洲最大航空中心,浦東與虹橋機場2019年載客量1億2,200萬旅客,是全球第四大,僅次於倫敦、紐約與東京。COVID-19疫情讓港口塞車更嚴重、推升空中貨運成本,使全球供應鏈更緊繃。
最後是製造業與科技業。大上海地區涵蓋昆山、蘇州等城市,是半導體與汽車業重鎮,福斯、通用、特斯拉、福特在上海都有設廠,封城逼得工廠停工。科技業就更不用說,除了中國自家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台灣多家知名半導體供應鏈企業都受到停工影響。
營運中斷的台廠包括蘋果供應商和碩、欣興電子、廣達電腦,以及亞洲電材、迎輝科技等多家企業。聯合報指出,截至11日,在上海與崑山的台灣上市124家、上櫃37家公司已因封城停工,包括電子、機械、醫療、鋼鐵、汽車、塑膠、食品、紡織、化學等產業,而這數字恐怕還會續增。
花旗分析師上週表示,上海與東亞貿易連結之深,封城絕對會外溢、導致斷鏈危機,「南韓、台灣、越南與日本等國,恐怕都難逃此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