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李昱德 綜合外電報導)隨著全球均溫逐漸上升,長年處於低溫狀態的極圈生態系受到的影響最大,科學家觀察發現,數種原生於南極的開花植物正迅速擴大其生長範圍,並逐漸對生態造成衝擊。
這份發佈在《當代生物學》 (Current Biology)期刊的研究顯示,南極夏季年均溫的上升幅度,從每年攝氏0.02度飆至攝氏0.27度,雖然從數字上看來並不大,已足以讓脆弱的極圈生態系產生重大變化,再加上海狗的族群數量因為食物變少而銳減,植物迎來了前所未見的生長季。
科學研究團隊自1960年代開始在南奧克尼群島 (South Orkney Islands)中的西格尼島(Signy Island)研究兩種原生開花植物「南極漆姑草」(Antarctic pearlwort)與「南極發草」(Antarctic hairgrass)的分布及生長狀況,結果發現,受益於原本結冰區域的解凍,植物生長範圍正在加速擴大。
這兩種開花植物為了適應南極的環境,本來就會抓緊南極短暫的溫暖夏季生長,甚至可以在攝氏零下的冰天雪地中進行光合作用,氣溫的上升讓生長季變得更長,「南極發草」向外擴展分布範圍的速度在2009年至2018年間比1960年至2009年間快了5倍,而「南極漆姑草」則快了將近10倍。
團隊首席研究員、義大利英蘇布里亞大學的Nicoletta Cannone教授指出,這些植物的生長範圍擴大,將改變土壤酸鹼值、細菌與蕈類組成,以及腐植質形成的速度,永凍層的逐步消融將加速這個流程,可以想見未來會出現更多南極生態系將發生重大轉變的證據。
另一方面,雖然現在得以快速生長,由於這兩種開花植物並不是特別強勢的植物,在氣溫變化導致外來物種入侵時,很容易喪失競爭力,一般用於高爾夫球場的「早熟禾」(Poa annua)在2018年就一度「殖民」該島,成為強勢物種,並壓縮原生植物的生存空間。
Cannone教授警告,植被組成的改變將觸發骨牌效應,衝擊整個脆弱的南極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