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 / 黃紫緹 綜合報導)一夜之間,天地變色,摧枯拉朽,滿目瘡痍。美國六州10日晚間遭到30個龍捲風襲擊,威力之巨,不乏破百年紀錄者,至少奪去百條人命,肯塔基州更進入緊急狀態。不禁令人納悶,本次風災何以如此具摧毀力?難道又是氣候變遷釀禍?
美聯社指出,龍捲風首要生成條件就是極不穩定的天候,當龐大的乾冷氣團與潮溼高溫的空氣相遇,就可能出現雷暴,產成上升氣旋與風切,致使氣流開始旋轉。冬季赤道與北極圈之間的氣溫與氣壓差異容易引發風切,但這個季節的空氣通常並不溫暖潮濕,不足以造成如此不穩定的天氣型態。
然而,這回美國受災,就是因天氣溫暖、水氣充足,滿足了龍捲風所需的各項條件。
氣象專家尚不敢對本次風災的成因妄下結論,但可以確定的是,都已12月,美國中西部與南部卻有如春季般溫暖潮濕,有人歸咎於反聖嬰(La Nina)現象,但科學家認為隨著地球暖化,異常暖冬恐怕將成常態。
於是,最糟的狀況出現了。暖空氣、冷季節、大半夜。釀成的災情不難想像。
龍捲風通常來得快、去得快,數分鐘即消失無蹤,但美國這次的風災,卻持續了數小時,綿延逾322公里。上一回路徑如此廣的龍捲風出現於1925年,橫掃四個州,創下352公里的紀錄。龍捲風要如此大範圍「移動」,速度是關鍵,而10日的這波風暴,整體移動速度超過時速80公里,不難想像其犁庭掃穴之威。
那麼,這罕見的龍捲風災情,是否又是氣候變遷害的?
不好說。美國每年約遭1,200個龍捲風侵襲,但要將致災龍捲風與氣候變遷扯上關係,有其難度。由於僅有不到10%的劇烈雷暴會生成龍捲風,此間太多成因,難以驟下結論。
不過,隨著全球暖化,龍捲風的構成條件的確出現了變化。寒冷季節開始出現愈來愈多溫暖氣團,提供了異常天氣事件必備要素。此外,隨著溫度與水氣上升、風切變增加,美國的「龍捲風走廊」(tornado alley)也有移動之勢,已漸漸由西向東,往橫貫美國南北的密西西比河谷走。
未來此流域的居民,恐怕得面臨更高的龍捲風致災風險。
龍捲風將肯塔基州一處工廠夷為平地(圖/AP)
肯塔基州民眾將狗兒救出殘垣(圖/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