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劉怡均 台北採訪報導)塩田千春創作生涯最大展「顫動的靈魂」國際巡迴首站台北登場,來自藝術家罹癌後對生命的體悟,透過裝置毛線纏繞反映內心焦慮。
日本當代藝術家塩田千春創作生涯最大展「顫動的靈魂」(The Soul Trembles),國際巡迴首站台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亮相,先前曾於日本東京森美術館(Mori Art Museum)展出吸引66萬人參觀,此次帶來大型裝置、繪畫、錄像等近百件作品,由森美術館館長片岡真實(Mami Kataoka)策劃。
塩田在大阪成長至24歲,現居柏林也將近24年,先後師從行為藝術先驅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以及德國藝術家瑞貝卡.霍恩(Rebecca Horn),受到波蘭纖維藝術家瑪格達蓮娜.阿巴卡諾維奇(Magdalena Abakanowicz)啟發。
今(30)日記者會上,台北市長柯文哲、藝術家塩田千春本人(中)、北美館館長王俊傑(左)、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廣報文化部長村鳩郁代等皆出席,並透過視訊連線策展人片岡真實和媒體對談。(圖/台灣英文新聞_Lyla Liu)
創作以數不清紅色、黑色、白色毛線纏繞,探討死亡、生命、靈魂等不確定性,尤其自前年癌症復發後,她將難以言喻的病痛折磨,及內心說不出的痛苦糾葛,透過線條在空間作畫,如同一絲絲的情緒蔓延,仿佛將觀者吞噬。
塩田說,當初接受森美術館展出邀約後,隔天醫生宣告癌症她復發了,「第一次覺得死亡離我近,原來我的生命是有限的,這件事對我影響很大,我不斷地在思考,當我的肉體消失之後,我現在的思想會到哪去?所以這次展覽是在這種狀態下規劃,但也因為這狀況讓我更想活下去。」
塩田透露,癌症發現的時候是第三期,也有轉移現象,經歷手術及抗癌藥物治療的時候,覺得自己好像被放在輸送帶上,身體跟靈魂是分開的,而之後的創作也更專注連結身體跟想法的表現。
此次展出的「去向何方」、「不確定的旅程」等巨幅裝置,使用不同顏色的毛線及物件繞滿展間,打造沉浸室展出讓觀眾穿梭其中,藝術家說,平面繪畫難以滿足創作,所以她開始嘗試裝置使用線條纏繞,而如同血液的紅線代表牽起人類姻緣的作用,純潔的白色常見於葬禮則代表失去。
塩田活躍於各大美術館及畫廊,也參與許多國際展覽如雪梨雙年展、基輔雙年展和橫濱三年展等,更是2015年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的代表藝術家,至今總共參與了三百場以上的展演活動。
此次,將展至8月的「顫動的靈魂」呈現塩田25年
去向何方?
展覽由一艘艘懸吊半空中、以白線細密纏繞的船列所組成的《去向何方?》(Where are we going?)揭開序幕,導引觀者踏上探索的路途(圖/台灣英文新聞_Lyla Liu)
不確定的旅程
《不確定的旅程》(Uncertain Journey)以滿佈300平方公尺空間、糾纏交織的紅線表現人與人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狀態,映照出藝術家內心世界(圖/台灣英文新聞_Lyla Liu)
靜默中
《靜默中》(In Silence)來自於藝術家童年記憶中一場大火後棄置現場的焦黑鋼琴,千絲萬縷的黑線串起寂靜卻清晰的記憶與感受(圖/台灣英文新聞_Lyla 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