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 En
  • Directory of Taiwan

備孕、懷孕婦女該打新冠疫苗嗎? 不孕科醫師:把握三要點

  67293
究竟備孕或不孕療程中婦女是否該接種新冠疫苗,成為熱烈討論的話題。(示意圖/Getty Images)

究竟備孕或不孕療程中婦女是否該接種新冠疫苗,成為熱烈討論的話題。(示意圖/Getty Images)

(台灣英文新聞/醫藥組 綜合報導)新冠疫情肆虐導致在家工作者變多,許多人也花費更多時間在居家生活,這讓不少夫妻認真考慮「做人」,儘管台灣是低感染風險區域,對於備孕及懷孕的人來說,仍相當關注懷孕染疫的風險,尤其國內開始施打疫苗後,究竟備孕或不孕療程中婦女是否該接種疫苗,成為熱烈討論的話題。

國外已有研究顯示,染疫孕婦面臨妊娠高血壓、剖腹產、產後出血等風險,皆高出一般孕婦,更有疑似母嬰垂直感染的案例發生。

而在疫苗施打後的風險方面,儘管目前並無針對備孕或懷孕婦女的醫學實證,不過全球專家也在積極蒐集更大樣本數來追蹤後續影響。因此疫情指揮中心也有註明懷孕者可先與醫師討論施打的效益及風險再決定是否接種。

面對這些限制,育齡階段「疫苗接種」與「懷孕計劃」的權衡及安排,TFC臺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副院長林時羽認為,可就生殖醫學的角度,根據感染風險高低來判斷。

地區或職業染疫風險大 接種計畫先行 與「懷孕計劃」應間隔

林時羽認為,就一般常理來看,無論接種疫苗、進行不孕療程、甚至懷孕期間三種狀態,身體都可能會有些許不適,可保守一點將「疫苗接種」與「懷孕計劃」間隔開。

當備孕族群所處地區或職業染疫風險大,合理的順序應該是接種計畫先行,等待副作用消退及產生免疫力再懷孕。像歐洲染疫風險相對高,歐洲生殖醫學會(ESHRE) 即建議接種疫苗後至少2個月後再進行不孕療程(取卵、刺激排卵及胚胎植入等)或懷孕。

調經、凍卵、不孕療程期間須延緩接種 可由週遭親友協助防護

林時羽補充,備孕族群尤其是調整經期、凍卵、進行不孕療程者,在促排取卵、準備子宮內膜、胚胎著床後的安胎時都會需要賀爾蒙藥物,正是疾管署所述要延緩接種的群體。

若以保護療程中女性的考量,身邊的頻繁接觸者(丈夫、親人等等)反倒可以貼心選擇優先接種,透過週遭接觸者搭建起防護力,以台灣的防疫條件,對於準備受孕甚至懷孕中的女性來說,應已有相當充分的保護。

留意疫苗一、二劑間隔時間 評估是否先凍住生育力

林時羽同時建議,正經歷難孕的夫婦,接種疫苗與懷孕計劃做出間隔之外,施打前也要把「35歲後生育力下降」等時間急迫性納入考量。舉例來說,專家建議AZ疫苗一、二劑施打需間隔12週,而據歐洲生殖醫學會(ESHRE)建議第二劑完成後需等兩個月再進入療程,這等於是接近半年的時間,對高齡求孕就是一大壓力;因此若檢查出生育力較低的人,可考慮凍精、凍卵、凍胚先留住子彈。

台灣疫情穩定,相較國外不孕療程幾近停滯狀態,台灣的求子者在健康的環境下,相對爭取到更充裕的時間備孕、進入不孕療程,直至懷孕順產都算十分安心。身處在低感染風險區,育齡族群較不必過於憂慮。

更新時間 : 2023-12-08 11:41 GMT+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