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 En
  • Directory of Taiwan

台灣民眾逾9成被體罰過 兒福聯盟調查:童年若被體罰或言語羞辱 長大易有情緒問題

  1081
示意圖/Getty Images

示意圖/Getty Images

(台灣英文新聞/生活組 綜合報導)不管時代怎麼變,體罰孩子是否依然是家長不能或缺的管教手段?但「體罰」和「虐兒」似乎一線之隔?兒福聯盟日前公布「台灣民眾被家長體罰經驗與認知調查」,結果發現,童年若常被體罰或言語羞辱,有顯著較高的情緒困擾,而且言語羞辱的傷害並不亞於對身體的暴力,連帶造成親子間無法彌補的裂痕,因此呼籲政府明文禁止家內體罰。

11月20日兒童人權日前夕,橘絲帶兒保運動進入第十屆,今年兒盟持續推動「愛孩子零暴力」行動,除了在網路上發起「教養體罰行不行?」的民意調查,蒐集各界是否同意台灣也能透過法律來規範禁止家內的體罰,並持續提供能取代體罰的正向教養建議。而此次調查對象為年滿18歲以上民眾,1486份問卷中,女性占81.1%,有小孩的人占54.1%,且有92.5%的人有被家長體罰的經驗。

調查顯示,成年民眾中,有92.5%以上都曾被體罰:87.1%表示曾有過被輕微身體責打的經驗,甚至有61.4%曾被打到紅腫或瘀青,56.2%曾有被罰跪、半蹲等體罰經驗;除此之外也有42%左右曾被威嚇、恐嚇、辱罵。

調查也發現,72.1%被體罰的人長大後仍會反覆回想,甚至有26.2%會做被體罰的惡夢。有26.1%被體罰成人表示和家人關係不佳、13.9%甚至至今無法諒解;童年時候經常被嚴重責打的人,長大後「認為自己是無用的人」的比例也高於沒被或輕度責打的人。

由此可見,無論是打、罵、操體能….等不同形式,「體罰」似乎是大家共同的童年創傷,甚至影響親子關係。只是經過長年兒童人權的倡議,調查發現仍60.2%的民眾仍然不贊成「零體罰」的管教方式,39.6%的大人仍然認為體罰小孩是養育過程中必要的手段,甚至有31.0%認為「體罰是相對效果比較好的管教方式」。

調查也請有小孩的家長自陳在教養上的困難,62.6%家長表示「自己的情緒控管問題」、40.5%是「教養知識和方法不足」、32.6%表示是「忙碌沒有時間陪伴」、教養壓力大、缺乏教養知識和方法又沒有時間,也難怪仍有高比例成人認同「快速見效卻後患無窮」的體罰方式來教養孩子,「愛孩子零暴力」的目標似乎仍有好長一段路要走。

兒盟執行長白麗芳表示:推動愛孩子零暴力的過程中,大家對於兒童虐待的認識經常只停留在嚴重的身體傷害,但根據2019年調查發現:曾遭受家長言語暴力的兒少,有顯著較高的情緒困擾,其傷害並不亞於對身體的暴力;童年常被體罰或言語羞辱,會影響到孩子的自我價值、親子關係甚至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所以家長不能只求短期的效果,而忽略了中長期的影響。

兒盟執行長白麗芳表示: 政策法律通常具有引導改變社會風氣的功能,近年來,和我們文化相近的日本、韓國紛紛開始正視是否要用法律來限制家庭內體罰,反觀台灣早於2014年將兒童權利公約國內法化,並於2017年完成兒童權利公約首次國家報告國際審查,但是對於「應明文禁止家內體罰」的建議,還未有任何作為,呼籲政府落實兒權公約,以法規保障兒童享有免受暴力的權利。

更新時間 : 2023-12-10 07:53 GMT+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