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劉怡均 台北採訪報導)第11屆台北雙年展以「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為題,邀請來自19個國家的42位藝術家參展,試圖跨域打破博物館以及自然環境間的距離。多組作品不僅外觀吸睛,背後意涵也深遠,可遠觀也值得細看品味,將於明(17)日在台北市立美術館開幕並展至明(2019)年3月10日。
雙年展共同策展人、各國藝術家們,以及館長林平合影留念(圖/台灣英文新聞)
今年「台北雙年展」命名為「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邀請台灣藝術家吳瑪悧及來自歐洲的策展人范切斯科.馬納克達共同策展,串連跨領域創作者、非營利組織、社運人士等作品,其多元的創作形式,帶領大家一同走入博物館,從藝術的角度探討環境議題,並試圖模糊美術館以及周遭場域的疆域。
位於北美館大廳的雙年展代表作「顛倒的樹(映射)」為亨利克・赫肯森作品,他挪用杜象將「非藝術轉移到藝術空間」的概念,十分彰顯雙年展主題(圖/台灣英文新聞)
本屆雙年展探究人與自然間,交互且緊密相連的生態系統結構,將此展覽作為社會實驗的平台,參展的藝術家也都被定義為「創意實踐者」,藉以建立持久、社群取向,由下而上的協同作用打開跨界的討論與全新可能。
北美館館長林平表示,開展前原期待藝術家能解決社會問題,但之後才發現跨領域藝術家,可以提前預見問題,並以團隊形式解決問題,希望藉由此展覽,擴大藝術家們關注的的議題,也希望藝術能變成傳遞的有效媒介。
「原轉小教室」由紀錄片導演馬躍・比吼串連多位藝術家,從原住民角度出發,發起「凱道部落」探討原住民居住的社會議題(往下看更多照片)(圖/台灣英文新聞)
策展人吳瑪悧致詞表示,此為首次以藝術家及策展人身份參加如此大型的展覽,而共同策展人也以過去豐富的經驗,舉辦如此多元的展覽。此次展覽十分關注環境議題,尤其是能源使用、空汙、水汙等都被重視,這些不只是台灣課題,也是世界都關注,藉以讓美術館的展覽空間發揮最大功用,並具體回應展名「美術館做為一個生態系統」的概念。
吳瑪悧說明,展覽共有4個核心,分別為後自然、後人類、後博物館、後複製,後自然涉及人類跟科技演進,大家所處的環境都有其歷史,不是我們現在所見。而美術館如何扮演有別於傳統的博物館角色,這次展覽也則將從各面向探討此問題。
台北雙年展不只呈現作品,也展示設計思考過程(圖/台灣英文新聞)
展覽呈現作品完成前的部分過程及使用工具(圖/台灣英文新聞)
策展人范切斯科說明,此展覽不只呈現展品,也呈現設計思考的過程,希望和大眾溝通並融入大家生活層面。「生態系統」在這次展覽中,是隱喻也是模型,不只可見於作品,也可見於策展過程,大家都相互依存,像是一個小動作會產生連鎖反應,同時,也是靈感來源,大家都從中學習到許多。
2018台北雙年展將生態系統搬進美術館,並希望模糊藝術及生活的界線,將食物鏈、菌絲生長等自然循環套用到團隊合作,凸顯其環環相扣及缺一不可,各領域的創作者展現的藝術作品不僅外觀吸睛,其背後含義也深遠,除此之外,也舉辦多場論壇及工作坊,將於明(17)日起至明(2019)年3月10日於台北市立美術館登場,詳情請上官網或臉書查詢,現在來讓我們看看更多精彩的作品吧!
圖爾・格林富特「原杉藻屬」透過對真菌的研究,加入台灣植物生態,與台灣菇類種植者「米大菇食」合作,在中庭豎立三根巨大柱子,依循古老真菌化石的樣貌,在上面培養蠔菇(圖/台灣英文新聞)
「菌絲網路社會」為一項藝術家集體計畫,菌絲網路模型裝置展示其傳遞訊息的能力,以及與其他植物共生的能力(圖/台灣英文新聞)
「菌絲網路社會」由17個長有靈芝菌絲體的透明壓克力原子,和特製感應器等組成(圖/台灣英文新聞)
英果・古騰「世界處理器」使用地球儀以及開放數據,整合地球整體資訊(圖/台灣英文新聞)
英果・古騰「世界處理器」(圖/台灣英文新聞)
蕭聖健動力裝置作品「歸」,模擬鳥鳴聲效,在燈光及交錯電線下營造黃昏樹影意象,象徵人類文明發展對於環境生態的迫害(圖/台灣英文新聞)
陳珠櫻「新伊甸園」系列作品中「太陽能昆蟲生態箱」探討人類文明對進化的影響(圖/台灣英文新聞)
「太陽能昆蟲生態箱」組裝電子元件仿生成昆蟲,手電筒感應昆蟲翅膀上的太陽能板,即可發出聲音閃光(圖/台灣英文新聞)
張懷文攜手MAS微建築教室打造「北美雲」,為一簡易氣象站(圖/台灣英文新聞)
尼古拉斯・曼谷「白蟻經濟學」 作品探討:白蟻如何作為礦工及世界建設者,在更易被理解的人類社會及經濟結構中被雇用?(圖/台灣英文新聞)
由原住民發起的「凱道運動場」,對於原住民生存空間遭受壓迫表達不滿的社會運動縮影(圖/台灣英文新聞)
「凱道運動場」作品之延續,原住民藝術家以拒馬及樓梯代表轉型正義(圖/台灣英文新聞)
「原轉小教室」將舉辦彩繪石頭工作坊(圖/台灣英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