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劉怡均 台北綜合報導)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於近日正式啟動為期6年的系列藝文活動,開放跨界藝術以實驗建築、科技藝術及數位人文為題創作,近日舉辦的啟動儀式,邀請文化部長鄭麗君及國內外藝文人士共同見證。
文化部長鄭麗君致詞(照片來源: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今(2018)年位於位於台北市大安區的「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Taiwan Contemporary Culture Lab, 簡稱C-LAB)由文化部承接,前身為空軍總司令部基地,目前委任「財團法人台灣生活美學基金會」團隊規劃營運。
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以「打造開放創作入駐的藝文空間」為目標,近日啟動長達6年的系列文化活動計畫「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啟動暨國際論壇─場所‧實驗‧連結」,將朝實驗性建築、科技藝術及數位人文為主題前進。
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外觀(照片來源: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文化部邀請國內外藝術專業人士一同見證計畫啟動儀式,與會者包含韓國國立亞洲文化殿堂(Asia Culture Center, ACC)前總裁方宣圭(Sungyu Bang)、Google Arts & Culture政策經理 Claire-Marie Foulquier-Gazagnes、LIFEPATCH團體創始成員Agung Firmanto Budiharto、C-LAB諮詢委員代表鴻鴻、林強、蔣伯欣、許素朱、劉舜仁等。
鄭麗君表示,C-LAB特別以實驗的態度對大眾開放,嘗試由使用者及營運需求端開始規劃,使硬體整建更能貼近使用者的需求。透過這種『以軟帶硬』的建構模式,不斷地豐富創新生態,期望這個場域成為增加公眾文化參與的實驗空間。
鄭麗君說明,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的精神除了「向創作端開放」之外,也將透過跨領域的網絡串聯,提供給創作者「後端資源的無限連結」,尤其是國際的藝文網絡連結。今(18)日到場的「國際生活藝術組織臺灣辦事處」(Living Arts International Taiwan Office, LAI)董事長 Dr. Richard C.HELFER、柬埔寨生活藝術組織(Cambodian Living Arts, CLA)執行長Phloeun PRIM,都是C-LAB未來重要的國際合作夥伴。
文化部表示,這是六年建構計畫的一個開端,營運團隊台灣生活美學基金會已於今年初進駐,初期從當代藝術、聲音影像、記憶工程、數位人文、社會創新等領域,集結人才、帶入資源,開始在實驗場共同激盪產生火花。
文化部說明,C-LAB已徵選13組Creators進駐,也與「實驗建築計畫」、「科技藝術創新」、「數位人文平臺」等3組藝文團隊攜手。來自法、英、美、澳及馬來西亞等國推展公共空間、環境採集、街區活化的創作者、建築師及學者,已於C-LAB開辦4場國際講座、7場系列工作坊、6場社區鄰里活動。
文化部表示,每一場活動都吸引關心城市景觀、藝文創作、合作經濟等議題的學生、藝術家、民眾熱情參與,從生態居住環境探討人文思辨,針對區塊鏈及數位藝術引發創新實驗。
(圖片來源: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近日舉辦的「國際論壇-場所、實驗、連結」,分別於上午及下午以「朝向文化機構的未來」及「超越數位人文疆界」為題舉辦講座,講者邀請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執行長賴香伶、中華文化總會副秘書長張鐵志、韓國國立亞洲文化殿堂前總裁方宣圭、Google Arts & Culture政策經理Claire-Marie Foulquier-Gazagnes、LIFEPATCH團體創始成員Agung Firmanto Budiharto、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侯君昊等,並由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林平、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引言。
營運單位台灣生活美學基金會跨界邀請藝術家,積極籌辦各類活動,將舉辦展覽「再基地」,以及適合學生、親子、及年長者的夏日青年藝術節「玩聚場」等,對藝文活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C-LAB臉書或官網查詢。
展覽
(圖片來源: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標題:時間另類指南 The Alternative Guide of Time
時間│2018年9月1日至10月7日
參展藝術家│姚瑞中、許家維、駱以軍、蕭伊伶、負育群帶聚落、楊雨樵+劉芳一、葉覓覓+阮丹青
說明│這項研究展演計畫以物件史、口述史、影像、製圖、文字與聲音現場,對於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的場所脈絡進行考察與再想像。展覽以「時間另類指南」為名,疊合不同時空的歷史星叢,橫跨現實與虛構,以跨領域的文化生產,帶領觀者重訪這塊場域從日治時期的總督府工業研究所,到戰後的空軍總司令部的脈絡。
再基地:當實驗成為態度(Re-Base: When Experiments Become Attitude)
時間│2018年11月10日至2019年1月 27日
策展人│王俊傑
參展藝術家│鄭淑麗、夏宇、陳慧嶠、周曼農、高重黎、吳其育、陳志建、明日和合製作所、方偉文、姚大鈞、楊嘉輝、Louis-Philippe Demers+Bill Vorn、Ken Rinaldo、YOUNG-HAE CHANG HEAVY INDUSTRIES
說明│「再基地:當實驗成為態度」為大型跨領域藝術展覽計畫,展覽試圖探論在當代標準化機制的制約下,「實驗」的意義及可能,它扣合被展開的舊空間及重新構成的新空間,讓新生的基地成為對話平台與再基地化的凝聚性,藉以打破空間的功能,形成彼此交織的覆蓋網絡。
表演
(圖片來源: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標題:夏日青年藝術節—玩聚場(2018 C-LAB Summer Festival-Play Arts)
時間│2018年9月8日至16日
說明│玩遊戲,從不浪費時間,它是達到精神解放自由的方式,「夏日青年藝術節—玩聚場」,用遊戲精神誘發每個人勇氣、想像力與創造力,用文化行動佔領這個曾經戒備森嚴的空軍總司令部舊址,變成一個0到99歲的「玩聚場」。兼具藝術、生活、空間、身體、遊戲的節日,聚集台灣的藝術文化能量,邀請所有民眾一起玩,玩遍空總每一個角落,沙坑考古、舞蹈Party、交換市集、集體創作、直播頻道、新馬戲、電影院,還有夏夜晚風音樂會,在藝術、生活、自我、城市之間細細品味,注入新的生命力。
共學平台
(圖片來源: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草苞實驗室—建築、空間與工藝的翻花繩 Project School
講者│ 林玉婷、蔡文章、田倧源、林君怡
時間│ 2018年7月至9月,共四個工作坊系列課程
說明│包含三個主題、四場工作坊系列,將以連結文化、創新實驗、空間思辨和傳統工藝的概念出發,帶領參與者進行走訪踏察、實驗性的實作、創作思考與想像的開展等,期盼如翻花繩遊戲般,在空間想像和媒材實驗中翻展出不同的花樣,亦刺激不同視角的認知,喚起參加者對藝術和創作的興趣、激發想像與創造力,更期盼發展出具有文化力的思考和行動。
學實學校:天工開物──現代生活與技術史 Praxis School
講師│黃孫權、李尚仁、劉妍、謝英俊、徐文瑞、洪廣冀、李士傑
時間│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
說明│「學實學校」(Praxis School)是立方計劃空間的系列主題講座/工作坊計畫,繼2016年「諸眾之貌──亞洲社會運動群像」及2017年的「歷史與身體、網絡與社會」之後,2018年的學實學校以「天工開物──現代生活與技術史」為主題,更聚焦於探討人與物的關係及其歷史,以及我們如何面對和回應。
詳細場次資訊請上官網查詢。
工作坊
人權劇本創作寫作松— 第一次工作坊&說明會
評審團│陳俊宏、解昆樺、鄭克昌、明思力、馬斌、張俊彥、江智方
時間│ 2018年9月10日
說明│「人權劇本創作寫作松」活動由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主辦,國家人權博物館合辦。結合文化與科技開展新型態劇本實驗寫作計畫,邀請創作者由文化數位知識架構對白色恐怖相關人權議題進行歷史爬梳,創作虛實多線式互動劇本,發展書寫人權議題之新進程,透過提出新型態的劇本規格與思考方向,由此開展在地原創劇本邁入影視產業IP(Intellectual Property智慧產權),尋找文化與影視產業面對國際戰略的話語權。
區塊鏈工作坊國際論壇(Blockchain with Culture & Creativity, Digital Futures and Blockchain Culture Experimental Forum)
時間│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