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上一篇的討論,回顧軍公教的退休金作者歸納的問題點。
1. 目前爭執的退休金問題點
2. 各說各話的問題
a.沒有18%就沒有信賴保護原則
b.18%與世代相對剝奪
c.以前的軍公教真的比一般勞工窮困嗎?
3. 應該正視的問題
a.希臘是如何泡沫化
b.為什麼不逐年修正利率問題
c.全體人民的年金機制應該接近一致
d.退休金的請領,不要再想著哪一個版本更佔便宜
4. 18%的相關問題
a. 18%是什麼
b.18%的政治時空背景為何
5. 所得替代率的相關問題
a.所得替代率是什麼
b.先進國家各國所得替代率
c.老師的所得替代率為何如此高
在上一篇已經討論第1點到及第3點,接著討論第4點:18%的相關問題、及第5點:所得替代率的相關問題。
【討論問題】
4. 18%的相關問題
a.18%是什麼
1995年以前的退休軍公教優惠存款利率是年息18%,故此制度常被簡稱為「軍公教18%」或「18%」。
b.18%的政治時空背景
由於1950至1960年間國庫資金不充裕,政府於是鼓勵公務員領取月退休俸,希望公務員把退休金存放在臺灣銀行,讓國庫有多餘的錢運用與調度,因此銓敘部和財政部在1960年會銜定頒「退休公務員退休金優惠存款辦法」,而國防部和教育部也在之後跟進。
在利率方面,原本規定以兩年期銀行定存利率的1.5倍作為計算優惠利息的浮動標準。1979至1980年時因利率關係,訂定了優惠存款利率不得低於14.25%的規定,當時的定存約8%。1981年時規定為21.75%,此時定存介於15至16%之間;1982年時又調回14.25%,此時定存仍維持8%左右;1983年時,規定不得低於18%,當時定存約12%。見圖1可了解歷年利率趨勢。文章參考自:財團法人彭明敏文教基金會「18%的起源與介紹」
圖1取自於銓敘部資料:「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法草案」公聽會書面資料2017/4/26
作者認為:「18%」的典故可以理解為當時的利率夠高(>15%),所以定下18%,反觀現在利率相當低(1%左右),那麼這樣的浮動利率是不是應該因時空背景的不同而調整、又或者是廢除優存、又或者是調整到與勞工相仿的數值。
5. 所得替代率的相關問題
a.所得替代率是什麼
● 所得替代率定義
所得替代率=退休後所得 ÷ 退休前所得
所得替代率是退休人員每月收入是否能維持生活水準的關鍵。
所得替代率越高,代表退休生活水準也越高。並因為退休者通常不再有提撥各項準備及撫養子女的需求,故欲維持退休前生活品質,一般歐美國家的所得替代率都是介於6成至7成間。例如:退休前月薪為5萬元,預計退休後退休所得為3.5萬元,則退休後之生活水準約可維持就業時的水準。
● 所得替代率的收入來源,退休後所得指的是
世界銀行提出建議,老年經濟安全的三種保障來源。
1.法定公共年金:以政府稅收或法定收入為主,提供最基礎的經濟保障。
2.法定私營年金:通常又稱為職業年金,由企業為勞工提撥,或勞工在職時按收入預先繳交,退休後選擇一次性領取或是按月領取。
3.個人儲蓄準備:例如儲蓄型保險,此為依個人意願自由向各保險公司投保,依各保險公司的投保契約內容,保障範圍也會有所不同。
作者認為:根據上述三點,唯「個人儲蓄準備」是自由選擇加保。不應該誤解退休後所得只有一筆退休金,即便部分的人沒有儲蓄準備,但仍然不可以誤解「退休後所得」的定義。
值得思考的問題:
根據上述內容,若台灣退休後的所得替代率是比照一般歐美國家所得替代率(6至7成),退休者尚可維持退休前的生活品質。
換言之「退休後所得」不需要比「退休前所得」高,
也就是「退休金+個人儲蓄準備的總和」不需要比「退休前所得」高。
再想想目前部份退休者的「退休後所得」高過「退休前所得」,是否相當不合理。
資料來源:WIKI所得替代率 (Replacement rate models of retirement spending)
政大機構典藏之論文第三章「世界各國公務人員退休所得替代率的研究」
● 台灣部分軍公教的所得替代率被灌水稀釋
台灣的所得替代率計算公式,分母是最後在職本(年功)俸(薪)額乘以2,而這將會造就實際所得替代率變小,見圖2、3、4。
圖2
資料來源:銓敘部-「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法草案」公聽會書面資料2017/4/26
圖3
圖4
資料來源:銓敘部退撫司-公務人員年金改革內涵介紹 (三讀通過版)2017/7/5
我們可以發現台灣與其他國家的計算所得替代率方式不同,其它國家「所得替代率=退休後實質所得 ÷ 退休前之所得」,見圖5。
圖5
資料來源:政大機構典藏之論文第三章「世界各國公務人員退休所得替代率的研究」
「本俸乘以2」這會導致什麼嚴重的問題,這會讓台灣人誤以為所得替代率已經下降到跟世界接近的水準。舉例來說:
假設某外國人退休前所得5萬,退休後所得3.75萬,
則外國人在該國所得替代率=退休後所得÷退休前所得=3.75萬÷5萬=75%;
假設台灣退休前本俸3.5萬,其它加給1.5萬,故退休前所得5萬,退休後所得5.25萬。則台灣所得替代率=退休後所得÷(退休前本俸×2)=5.25萬÷(3.5萬×2)=75%。
可以明顯看到退休前所得相同,台灣退休金大於外國,但是所得替代率相同。
作者查證「本俸乘以2」的原因?政府的回答是因為符合適足性及公平性,見圖6,但此意義相當難以理解。作者建議政府應該完整解釋為何分母是「本俸乘以2」?
圖6
資料來源銓敘部-公務人員退休資遣撫卹法退休人員宣導說明會
- 「退休前本俸×2」的問題討論:
政府定義「退休前本俸×2=退休前的所得」對勞工來說簡直是荒謬?
如果「退休前本俸×2>退休前的所得」不就將替代率灌水稀釋了嗎?
以及台灣為什麼不用退休前所得直接計算,而是要用退休前本俸×2?
台灣定義退休前所得是退休前本俸×2,是對勞工極大的不公平,
見以下的數據討論。目前本俸與所得的關係,假設所得約是本俸的1到2倍。
故我們得到表1(數字為作者假設,表2的計算內容可參考補充說明)
表1
「台灣退休後所得」可理解為「退休前所得×灌水比例×所得替代率」
非勞工的灌水比例約1到2之間,而勞工是1;
非勞工的所得替代率大於勞工;
在這兩個因素下,勞工的退休金當然會遠小於軍公教。
「退休前本俸×2=退休前的所得,分母是本俸乘以2」的問題在去(2017)年已經有被沃草提出討論,見連結 觀點/所得替代率分母這一題,蔡英文不只輸給陳水扁,連馬英九都不如,但目前沒看到政府有所作為。
- 先進國家各國所得替代率為何
參考先進國家所得替代率,見表3,再反思台灣的替代率是否有問題。
表2
參考自:
TVBS【年金改革】 什麼是所得替代率?
政大機構典藏之論文第三章「世界各國公務人員退休所得替代率的研究」
c.老師的所得替代率為何如此高
2016的文章TVBS【年金改革】 什麼是所得替代率?,指出當老師教滿25年,核給85%所得替代率,之後每滿一年增給1%,最高35年給予95%,自35年以後每滿一年增給0.5%,最高40年核給97.5%。如果再加上「優惠存款利息」(18%),就造成有部分的退休教師的所得替代率超過100%,變成不工作領得比工作時還多的奇怪現象。而目前修法變成下述內容,見圖7。
圖7
資料來源:教育部「公立學校教職員退休資遣撫卹條例」
文章討論參考自TVBS【年金改革】 什麼是所得替代率?
作者認為:政府直接設定所得替代率,應該解釋其正當性。如果與時空背景有關,那麼應該因時空背景不同而進行調整、並調整到與勞工相仿的數值。
【結論】
由本篇可以發現軍公教的退休金所得的計算方式,對勞工相當的不公平。事實上導致年金制度最大的問題也是源自於此,政府應該正視退休金數學式的錯誤,來解決問題。如果不能一次到位的解決問題,但也要說明問題癥結點在哪?並提出循序漸進的解決辦法,而非一直用所謂的本俸乘以2。
【補充說明:表1數值】
表1
台灣定義所得替代率=退休後所得÷(退休前本俸×2),可得到退休後所得=退休前本俸×2×所得替代率。
● 討論「本俸×1=所得」的人的真實所得替代率情況
已知,台灣退休後所得=(台灣退休前本俸×2)×台灣所得替代率;
也就是,台灣退休後所得=台灣退休前所得×(2×台灣所得替代率);
再對照,世界的退休後所得=世界退休前所得×世界所得替代率
所以這部分的人,「台灣所得替代率×2」才是「世界所得替代率」。
● 討論「本俸×1.6=所得,故本俸=所得÷1.6」的人的真實所得替代率情況
已知,台灣退休後所得=(台灣退休前本俸×2)×台灣所得替代率
也就是,台灣退休後所得=(台灣退休前所得÷1.6)×2×台灣所得替代率
也就是,台灣退休後所得=台灣退休前所得×(2÷1.6)×所得替代率。
再對照世界的退休後所得=世界退休前所得×世界所得替代率
所以這部分的人,「台灣所得替代率要×1.25」才是「世界所得替代率」。
● 討論「本俸×2=所得,故本俸=所得÷2」的人的真實所得替代率情況
已知,台灣退休後所得=(台灣退休前本俸×2)×台灣所得替代率
也就是,台灣退休後所得=(台灣退休前所得÷2)×2×台灣所得替代率
也就是,台灣退休後所得=台灣退休前所得×(2÷2)×所得替代率。
再對照世界的退休後所得=世界退休前所得×世界所得替代率
所以這部分的人,「台灣所得替代率要×1」才是「世界所得替代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