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 En
  • Directory of Taiwan

簡又新專欄 – 中國大陸近年的環保脈動

  2386
霧霾籠罩下的北京CBD

霧霾籠罩下的北京CBD (來源 維基百科)

所謂「後發有優勢」是中國大陸歷經三十年來發展的寫照,其國家發展比起英國(200年工業革命)、美國(100多年)、日本(6-70)與臺灣(4-50年)的經濟發展時程壓縮了不少,在很短的時間帶領國內經濟趕上世界各國,然而有利就有弊,國家發展迅速的同時也帶來巨大的環保問題,如霧霾、河川污染等。如今,中國大陸改變其國家發展計畫,全面強調生態文明,並實施新的環境政策。

中國大陸自2018年1月1日開始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也就是透過污染者付費來解決社會成本問題。在十九大時,他們提出當前要解決三大最困難的工作,第一是防範與化解國家可能發生的大風險,第二是精準的扶貧,第三就是污染防治。

過去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十分迅速,歸功於對於地方主管成績的考核,以各省市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簡稱GDP)進行衡量,非常重視經濟發展,忽略了環境的保護。在快速發展的情況下,也就產生許多環境問題。為了趕上國際社會腳步並重新檢視國內污染問題,從中央到地方都開始要求落實環境的永續,國家的永續發展有三大目標「經濟要發展、社會要公平、環境要永續」,中國大陸準備應該如何來平衡「經濟發展」與「污染問題」呢?

近幾年,中國大陸非常重視北京市的環境污染問題-霧霾,並開始尋求相關解決方法。設立污染者付費制度,將排污收費改為環保稅,透過監測工廠的排污狀況開徵環保稅,使得企業不得不重新評估政府的環保稅(機動利率)與污染整治費用,此二者之差異及其成本效益。而都市與偏鄉的環保稅亦不相同,如在都市大氣污染排放1當量最高為12元人民幣,水污染物的每當量則是最高14元,一般而言都市徵收稅率皆比郊區高。以「企業申報,稅務徵收,環保協作及資訊共享」的徵管模式。政府先從企業的徵收環保稅開始,稅額方面因各地差異給予地方一定的授權,最後手段則進行環保監測與稽查,並善用現今人手一機的科技觀測進行多面向監測,不僅達到逐步監控與全民參與,也讓訊息得以共享。

中國大陸政府自施實這項法令後,估計每年約有500億人民幣(約新臺幣2,000多億元)的環保稅收。但是為了達到高品質的GDP,只好採霹靂手段進行改革,即使會衝擊經濟也仍要施行。目前約有26萬家工廠被課徵環保稅,未來還需持續觀察中國大陸在落實永續的意志力上,能否達成污染整治的目標。

從2017年開始,中國大陸連續發布《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十三五”發展規則》、《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與《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以及幾個與環保相關的方案,而最值得注意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與新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其中又以環境保護法專門體現綠色稅制的單行法,影響層面最廣,全國預計將投資15兆元人民幣,並隨著每一年的環保發展進行滾動式修正。

這些條文的頒布並非只針對在大陸發展的臺商,而是針對全國企業,其後續發展值得關注。2017年12月24日,中國大陸政府宣布整治吳淞江的水質,要求沿岸的工廠停工17天,當時受影響的廠商當中有富士康、南亞等臺商。雖然後來暫緩實施,但為取得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平衡,仍須限制廢棄物的排放;部分臺商與其他工廠於是開始計畫遷出該區,以避免影響生產進度,而平日即重視環保的企業受到較少的波及。

中國大陸目前所面臨的階段,就跟臺灣於1980年代成立環保署時一樣,當時也有許多高污染企業外移。如今,面對中國大陸環保意識抬頭,加上相關政策實施,部分企業也將陸續外移,但這並非企業永續之道。對企業而言,減少污染排放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如何增加再生能源的使用,是全世界大家面臨的共同問題,此一議題同時需要全國民眾建立共識和共同積極面對;消費者對於環境永續的重視與關注,牽動著企業的發展與永續。

林靜怡/編輯整理,臺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授權刊出。

更新時間 : 2024-03-19 10:07 GMT+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