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 En
  • Directory of Taiwan

芬蘭建築師遇上臺灣阿嬤 悟出城市新哲學

卡薩格蘭強調,建築應該是連接人類與自然的橋樑,太過強調設計、試圖主宰大自然的建築,只帶來更多的污染

  6025
忠泰美術館7日舉行《馬可‧卡薩格蘭:邁向第三代城市》新書發表會,邀請建築師馬可‧卡薩格蘭(左)與元智大學教授阮慶岳與談(照片來源:忠泰美術...

忠泰美術館7日舉行《馬可‧卡薩格蘭:邁向第三代城市》新書發表會,邀請建築師馬可‧卡薩格蘭(左)與元智大學教授阮慶岳與談(照片來源:忠泰美術...

(臺灣英文新聞/鄧佩儒 採訪報導)強調建築應是連接人類與自然橋樑的芬蘭建築師馬可‧卡薩格蘭(Marco Casagrande),曾在淡江大學教書,娶了臺灣老婆,對臺灣各處的廢墟情有獨鍾,他表示,過去在北歐大學任教時,對於所謂「第三世代城市」僅止於理論的探索,沒想到來臺灣後,竟發現第三世代城市就在臺北寶藏巖真實存在,而他也在臺灣阿嬤們身上看到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哲學。

芬蘭建築師遇上臺灣阿嬤 悟出城市新哲學

忠泰美術館7日舉行《馬可‧卡薩格蘭:邁向第三代城市》新書發表會,建築師馬可‧卡薩格蘭(左)與元智大學教授阮慶岳與談(照片來源:忠泰美術館提供)

忠泰美術館上週六(7)舉行《馬可‧卡薩格蘭:邁向第三代城市》新書發表會,邀請卡薩格蘭親自來臺,和元智大學教授阮慶岳與談。


芬蘭建築師遇上臺灣阿嬤 悟出城市新哲學

忠泰美術館現正舉辦芬蘭建築師馬可‧卡薩格蘭個展(照片來源:忠泰美術館提供)

由於忠泰美術館目前正推出卡薩格蘭個展,展出建築師從業多年來在歐洲、日本,以及台灣的作品模型與影像,此次推出專書,頗有互相呼應之意,也希望建築同好除了藉由展覽接觸建築師的作品之外,也能透過專書更加了解卡薩格蘭的建築理念。

《馬可卡薩格蘭:邁向第三代城市》

作者安娜‧尤季納(Anna Yudina)在新書發表會上透過錄製影片表示,《馬可‧卡薩格蘭:邁向第三代城市》並不是一本普通的專題論文。

尤季納指出,此書來自多位國內外建築、都市規劃從業者,以及跨領域研究者的多角度訪問,雖然是個別訪談,但彙整成一書反而猶如一場眾人相聚在一塊的開放式對談。

此外,透過引薦各界專家的理念與專案經驗,並穿插卡薩格蘭十餘件作品的創作背景故事,串連成一段引領讀者探索新形態未來都市面貌的旅程。

芬蘭建築師遇上臺灣阿嬤 悟出城市新哲學

芬蘭建築師馬可‧卡薩格蘭(Marco Casagrande)談專書(照片來源:忠泰美術館提供)

第三代城市

無論是展覽或是專書,都可以看到「第三代城市」像是一個關鍵詞彙反覆出現。究竟什麼是第三代城市?卡薩格蘭在座談時解釋,人類文明發展中,城市的形成最早是仰賴各種自然條件,例如臺北城是依傍著淡水河而發展,這就是第一代城市。

工業革命後,城市歷經都市化,人們開始將自然隔絕在外,像是填海造地、興建堤防阻擋河水等,也製造許多污染破壞大自然,因此第二代城市就是工業化城市,也是我們正經歷的城市型態。

而卡薩格蘭所提倡的第三代城市,雖然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答案,但人們必須設法在工業化的第二代城市中,以開放型態(open form)學習如何與自然共生,「讓城市回歸自然。」

卡薩格蘭指出,光靠都市計畫並無法完全實現第三代城市的理想,還必須融入都市針灸法(urban acupuncture),「比較像是為城市進行針灸,用點狀介入,而不是全靠都市計畫來改變城市。」

過去在北歐教書的卡薩格蘭,對於第三代城市僅止於理論的探索,然而2003年來到臺灣後,竟然發現有一群阿嬤們正在實踐他的理念。

芬蘭建築師遇上臺灣阿嬤 悟出城市新哲學

《馬可‧卡薩格蘭:邁向第三代城市》專書內頁(照片來源:忠泰美術館提供)

安那其阿嬤

提及寶藏巖的阿嬤,卡薩格蘭表示,他初來乍到便被阿嬤們如此開放的生活型態給吸引,「她們有自己的一套生活哲學與常規。」

寶藏巖是過去隨國民政府來臺的軍人家庭,因生活環境不優渥,因此利用在地易取得的材料,沿著寶藏巖一帶山勢建造房屋,隨後形成一個聚落。曾歷經遭政府計劃拆遷的寶藏巖,現已部分規劃為藝術聚落,但仍保留一部份住宅區。

卡薩格蘭提及他在寶藏巖從事專案時觀察到的「阿嬤們的威力」,多年來當地社區由阿嬤作為領導人,她們為了生活居住在違章建築裡,時不時這裡取一下水,那裡截一點電,並不太在乎政府的管制。

卡薩格蘭表示,阿嬤們過著開放且「安那其」(anarchy)式的生活,依著山勢居住種田,前方面對的是新店溪,與大自然共存而處變不驚。

廢墟

芬蘭建築師遇上臺灣阿嬤 悟出城市新哲學

忠泰美術館8日舉辦走讀活動,由建築師馬可‧卡薩格蘭帶領參與者參觀他過去在臺北郊區的作品《終極廢墟》(照片來源:忠泰美術館/欣建築提供)

除了深受臺灣阿嬤吸引,卡薩格蘭也對臺灣的廢墟情有獨鍾,甚至在淡江大學教書期間,毅然決然地在三芝租下一棟廢墟,稍微整理之後便搬進去住。

「我必須這麼做,」卡薩格蘭提起當初下定決心時,連老婆也深知擋不住他,最後也一塊搬進廢墟生活。

卡薩格蘭表示,臺灣各地因為都市發展狀況不一,因此有些人為建造的環境日久便遭到荒廢,而過去人類極力隔絕在外的大自然,一旦人離開了,便會在很短的時間內重新佔據廢墟。

相較於許多建築師會試圖以全新的設計取代原有的斷壁殘垣,廢墟似乎就是卡薩格蘭實踐第三代城市理念絕好的出發點。

比起將廢墟拆除,卡薩格蘭更希望能夠保存廢墟原有的樣貌,稍作修改,讓人在其中得以生存取暖的同時,將自然的光線和風引進屋內。

卡薩格蘭強調,建築應該是連接人類與自然的橋樑,要在人類生存及設計美學等目地中達到一個平衡,然而,他也感嘆現在的建築普遍太過強調設計,試圖主宰或隔絕大自然的情況下,只帶來更多的污染。

芬蘭建築師遇上臺灣阿嬤 悟出城市新哲學

生長於寒冷北歐地區的馬可‧卡薩格蘭,作品中常出現桑拿(Sauna)(攝影:鄧佩儒)

芬蘭建築師遇上臺灣阿嬤 悟出城市新哲學

生長於寒冷北歐地區的馬可‧卡薩格蘭,作品中常出現桑拿(Sauna)(攝影:鄧佩儒)

更新時間 : 2023-12-03 09:14 GMT+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