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 En
  • Directory of Taiwan

〈時評〉「228事件」根本不能用「功過相抵」

  1814
228紀念碑

228紀念碑 (來源 維基百科)

在台灣我們有時聽到「功過相抵」一詞,但我們似乎都沒有去思考是否合理,使用時機是否正確?作者從沒有聽過「功過相抵」的英文,是否意味著這是國情使然、或是特有文化。

【出處】

我們先思考「功過相抵」的來源,出自氓(先秦·詩經)(氓:ㄇㄤˊ):

  • 正義曰:「士有大功則掩小過,故云可以功過相除。」

解釋:功勞和過錯互相抵消。形容一個人所立的功勞和所犯的過錯可以抵消,既得不到獎勵,也不會受到處罰;但是要建立在大功才可以彌補小過。

【功過相抵的使用時機】

作者解讀:「功過相抵」必須建立在以下三件事情的前提上。

1. 大功才可掩小過,且功與過的認定必須客觀。

2. 功與過是可被量化的事情,才有「功過相抵」的可能性,並且僅僅是獎賞與部分責罰被相抵,也就是物質層面可以相抵。

3. 功與過的事實無法抹滅,功是功、過是過,也就是精神層面不可以相抵。

換言之,我們應該說:「功過可以相抵物質部分的獎懲,而精神層面功是功、過是過,事實無法抹滅。」

【經驗】

1. 操行成績的「功過相抵」,小華有小功與警告三支,所以在操行成績上維持不變。

2. 業務員在第一季創造業績,獎金A元,但在第二季造成虧損,要賠償損失部分A元。但與第一季獎金相抵後,等同於上半年度不賺不賠。

3. 小明與家長約定考試不及格要處罰、超過90分有獎賞。而第一次考試考不及格,要被家長處罰,但是與家長約定好下次會考到90分以上,這次能否先不處罰,家長同意,而下次也確實做到。所以「功過相抵」後,是不處罰也沒獎賞。

【謬誤】

在此我們可以做一個情境假設:有一台車(A車),含駕駛載有3人,開車的人遇到突發狀況,開車打滑了,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擦撞到別台車(B車),導致A車的人安全,而B車的人產生傷亡。而A車駕駛可以用「功過相抵」來免除罪責嗎?

顯然是不可以的。A車駕駛是對A車的人有功,對B車的人有過,即便兩相權衡之下可能是A車內的人給予紅包感謝,剛好彌補對B車的傷亡的費用,但我們仍然不能說可以「功過相抵」,因為這根本是兩回事。

功與過已成既定事實,在物質上是拿A車人的獎賞去賠償B車,而精神層面則是完全沒有可以相抵的空間。但常會有類似的事情被試圖打迷糊仗含混帶過去。

【功過相抵的誤用-將本份當作功勞】

小孩子在家裡搗蛋,打破東西後,跟父母親說,可不可以看在我每天都乖乖的自己穿衣洗澡吃飯,很乖沒有惹其他麻煩,可否不要處罰我。

將本份當作功勞試圖「功過相抵」,這種事情一再的在各種情況中發生。

【功過相抵的濫用-財大氣粗】

在台灣有時會看見財大氣粗的情況,犯了錯認為賠錢就可以了事,但卻沒想過賠錢只是一個必要的行為,過錯事實並不會因此被弭平;這也是「功過相抵」的濫用,因為已經習以為常的認為:賠錢後是「功過相抵」,就不再有任何問題。但是賠的錢真的足夠弭平一切嗎?如:酒駕撞死人,加害者賠錢了事,但是對於受害者家屬根本不足以生活,部分加害者會認為賠錢後就結束了。

【結論】

作者強烈建議不要用「功過相抵」一詞。

如果要用,我們要謹記「功過相抵」的時機,必須正確使用。

「功過相抵」的時機:

1. 大功才可掩小過,且功與過的認定必須客觀。

2. 功與過是可被量化的事情,才有「功過相抵」的可能性,並且僅僅是獎賞與部分責罰被相抵,也就是物質層面可以相抵。

3. 功與過的事實無法抹滅,功是功、過是過,也就是精神層面不可以相抵。

由本文可知「功過相抵」容易被濫用、誤用,在此作者會建議根本不要這個詞句。因為沒有這句話,該賠的部分、該獎賞的部分還是會抵消。而一旦有這一句話的存在,常常會被誤用在精神層面可以「功過相抵」,進而含混的亂扯一通。

更糟糕的是拿對A的功,去聲稱已經彌補在對B的錯,但是精神與物質上根本不成比例、或甚至不夠。同時更有甚者,將本份應做的事情稱為功,認為功可以與過相抵。

「功過相抵」最好不要使用,才是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否則我們在生活上會發生各種似是而非的錯誤。如:「功過相抵」與「轉型正義」經常會出現混淆,明明是應該執行「轉型正義」,卻被強調是「功過相抵」、或「功大於過」、「已經賠償」,但卻沒思考到所謂的功是本份,或是所謂的功的部分根本與過的一方沒有任何關係。

功過相抵」與台灣人最直接相關的歷史就是「功在黨國」與「228事件」兩者可以「功過相抵」,救了自己人,殺了台灣人,然後不管台灣人感受,沒有公布真相及真誠的道歉,認為也已經賠償了,也立了228紀念公園,而且也有十大建設的功勞,為什麼每年還在吵?這邊就是一種財大氣粗道歉方式,我都賠錢了,你還想怎樣的心態,但賠償的錢真的足夠嗎?以及拿本份當功勞的想法?受難者遺族看到228紀念公園與中正紀念堂相距不到幾公里,受難者遺族情何以堪。

只要保持著「功過相抵」的心態,並且錯誤使用,受難者的「轉型正義」永遠不會到來。最後一次強調,作者強烈建議不要用「功過相抵」一詞。

更新時間 : 2023-12-07 21:58 GMT+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