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 En
  • Directory of Taiwan

〈時評〉所得與少子化、馬斯洛需求關係

  8812
新生兒出生數 (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https://www.ris.gov.tw/346)

新生兒出生數 (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https://www.ris.gov.tw/346)

繼上一篇「不要再看平均所得、要看中位數所得」,可知所得情況不佳。同時民國106年的生育數量跌到20萬以下,少子化日趨嚴重,衛福部思考如何鼓勵生育,應該要發多少補助?但是少子化主要原因根本不是鼓不鼓勵的問題,而是大家薪水太低,低到不敢生。用納稅錢來鼓勵生育,但鼓勵生育的金額幾乎聊勝於無,這是一個不甚有效的政策。

接著討論下述內容:

(1)為什麼會少子化?就是因為收入少。

(2)貧窮會使人像機器人一樣,一直在工作,無法追求理想,也就是窮忙,讓夢想永遠在夢中,只能追求小確幸,在此用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來加以討論。

(3)貧富差距中我們應該知道的意義,貧富差距不是最嚴重的問題,最該先處理的問題是收入近乎貧困的人有多少。

先再次看一下所得分布,見圖1:105年個人可支配所得情況,

【105年可支配所得情況】

資料來自主計處,數據可見註1。

〈時評〉所得與少子化、馬斯洛需求關係

圖1數據說明:

  • Q1:26.7k
  • Q2(中位數:Median):36.7k
  • 平均:44.4k
  • Q3:55k
  • 觀察不同金額的人數情況
  1. 近1/4 (25%)的人,月所得是25K以下
  2. 近1/3 (33.3%)的人,月所得是30K以下
  3. 近1/2 (50%)的人,月所得是40K以下
  4. 近70%的人,月所得是50K以下
  5. 近80%的人,月所得是60K以下
  6. 近90%的人,月所得是80K以下

【所得與生育、馬斯洛需求關係】

將個人、每戶可支配所得-人數表格化,討論所得與生育、馬斯洛需求關係,以下內容都是不討論擁有房子或不必支付房租的情況。並且是由主計處提供的資料來討論,故無法觀察到逃稅的人的情況。

表1:個人可支配所得-人數表格化,數據可見註1。

〈時評〉所得與少子化、馬斯洛需求關係

註:赤貧指的是極端的貧窮。

由表1可知

  • 因為不同的地區認定所得的情況略有差異,故有重疊部分。
  • 台灣的個人所得情況相當不佳。
  • 所得有8萬就可到前10%,看來有可能有很多人逃稅。
  • 台灣將近70%的人是在5萬以下,只能追求小確幸
  • 台灣人將近一半的人只能追求溫飽、居住,處於窮忙的狀態,要實踐自己的理想並不容易。
  • 可以看到四分位數的功用,有效的將薪資情況:貧窮、普通、小康、富裕區分開來。

表2:每戶平均可支配所得,將人數切10份,數據可見註2

〈時評〉所得與少子化、馬斯洛需求關係

由表2可知

  • 台灣的戶所得,有4成的家庭是在6.1萬以下。如果算上房租水電等基本花費,可支配部分可假設剩4.5萬,這部份的人生活捉襟見肘,也不容易教養下一代。
  • 可以看到四分位數的功用,有效的將薪資情況:貧窮、普通、小康、富裕區分開來。

表3:每戶平均可支配所得,將人數切5份,數據可見註3

〈時評〉所得與少子化、馬斯洛需求關係

由表3可知

  • 台灣的戶平均所得扣去支出後,各區間的結餘情況。但這樣計算有問題的,平均不是一個正確統計量,20%的人互相影響的情況太大,可能會導致低所得減去高支出,所以此結餘數字只能相對參考。
  • 可以看到四分位數的功用,有效的將結餘情況:貧窮、普通、小康、富裕區分開來。

由以上三表可知,台灣人沒有多少人,有足夠的所得同時負擔起:

(1)自己的生活。

(2)生育。

(3)實踐自己的夢想。

而最先被放棄的是-夢想,其次是生活或是生育。因為選不生育的人可以保有一定的生活水準,這樣的人常出現在50歲以下(民國58年以後的人)的族群;而選生育為主的人生將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並期望下一代可以反哺,而這樣的人常出現在50歲以上(民國58年以前的人)的族群。

【貧富差距】

由圖1可以看到所得曲線接近L型,也意味著貧富差距大。但是我們應了解到貧富差距大不大,不是最可怕的問題,要先了解到貧富差距太大的問題是會造成社會對立,但是社會對立不代表活不下去。

如果貧富差距大而每個人的收入都足以保障一定的生活水平,如:吃住、教育、旅遊、結婚、生育等等,那麼社會問題不會太大。但是如果貧富差距不大,可是有大多數人連吃住、教育、生育都成問題時,那才是大問題。

考量到台灣的物價、房價,並參考表2,可知有大多數人處於低所得(窮忙)、不敢生育、或難以教養下一代的窘境之中。

所以最重要的問題是,要如何解決難以維持基本生活的人的所得問題,而不是先注重貧富差距是否越來越大。

【少子化是否與經濟有關】

超過50歲的部分人,認為「少子化與所得情況不直接相關」。因為他們認為

  1. 台灣文化對於傳宗接代是一定的人生價值實現
  2. 孝道中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影響
  3. 多個人不就是多個筷子,再苦也要生孩子,養個孩子是有多難

所以這些人認為大多數年輕人都很願意、且有能力生孩子。

然而這些人沒注意的是自己的年紀,以及他所討論的對象是哪個年代,通常他們說的情況都是建立在農業社會、及當時的物價,多一個人,可能幾年後就可以不再依賴家庭,而獨立生存,或是開始回饋家庭,所以當時的人很願意生孩子。

故作者認為「少子化與所得情況不直接相關」這種言論簡直難以接受,由本文中知道低所得佔多少比例,在現代是能生卻難以教養,所以不生;也知道中所得佔多少比例,在現代是能生能養卻會破壞自己的生活品質,所以有可能不生。

主計處應該可以利用每年的薪資與物價作出一個生活困難度指標,再與每年新生兒出生數作關係圖,應該可以發現所得與出生率有一定程度關係,而不是不直接相關。

在高所得的國家,也會造成少子化現象,但這是有錢不想生;而台灣的低所得問題使得想生沒錢養,中所得的人使得能生能養卻破壞生活品質,故導致多數人不生。台灣與國外的少子化情況截然不同,可以認知低所得,低到沒錢養小孩的族群,會因沒錢而不敢生;而低所得以外的族群則有選擇要生還是不生的空間。

【結論】

我們可以知道少子化就是與所得有關,所以少子化問題就是經濟問題,台灣會賺錢的行業太少,不管是生產業的自給自足部分,還是國外流入的金錢部分,如:觀光、代工(毛利率從1990的約15%變成現在的3%)。而大多數人都是非生產業,如:保險業、房仲業。

在食物鏈中我們知道,會有植物、草食動物、肉食動物,如同一個金字塔般,植物產生的能量要足夠支撐上面的動物,如果植物太少、或動物太多,將會造成生態圈的破壞。對應到金錢食物鏈中,植物是產錢的事業:生產業、觀光業等等、草食動物是勞工,動物是非直接產錢事業等等。如果大多數人都變肉食動物、不想當植物,最後就是變成人人都沒錢,也不敢生小孩。換言之就是台灣人不能再用舊思維的方法賺錢,要用創新的方法來賺外國的錢、或讓台灣的產業可以自給自足,才能繼續生存下去,否則只是造成上下代的對立。

政府應該了解到少子化問題就是經濟問題,不是發一個杯水車薪的鼓勵生育金可以解決的事情。要想辦法解決大多數人都很貧窮的處境。並且要了解到,不要一昧看貧富差距,貧富差距與活不下去,文不對題。應該直接看有多少人是處於活不下去的赤貧狀態,以及有多少人是一直在窮忙,只能追求小確幸,不敢生育的處境。等到這些問題解決後,才來面對貧富差距的社會對立情形。而貧富差距在世界各國都是一個難以處理的大問題,台灣最好先解決首要問題-低所得帶來的少子化問題才是最重要的。

有的人會認為高所得國家也有少子化現象,如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The World Factbook 所顯示的數據。因此認為所得與少子化無關,這是不對的想法,因為有錢人可以選擇生不生,這個難以處理。但是極度貧窮的人是不敢生,而台灣政府如果可以幫助想生不敢生的人,那麼可以有一定程度的解決這部分人的少子化;同時中所得的人容易因破壞原有生活品質而選擇生與不生,所以同樣的解決經濟問題,也可以降低這部分人的少子化問題。

如果政府能夠解決窮忙族的經濟問題,必然可以解決一定程度的少子化問題。

【補充1: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是亞伯拉罕·馬斯洛於1943年提出的理論。他認為每個人都會有以下需求,越重要越需要的部分在越下層,見圖。

〈時評〉所得與少子化、馬斯洛需求關係

圖2

  •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

最急迫的需求,如:食物、水、空氣、睡眠。

如果未滿足生理需求,會造成什麼都不想,只想讓自己活下去,思考能力、道德觀明顯變得脆弱。例如:當一個人極需要食物時,會不擇手段的搶奪食物。

  •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

包括人身安全、生活穩定、遠離痛苦、威脅或疾病、保持身體健康、有自己的財產,等等安全感有關的事情。

如果未滿足安全需求,也就是缺乏安全感,會認為一切事物都危險、變得緊張、徬徨不安、不相信社會,變得不敢表現自己、不敢擁有社交生活、而變的自暴自棄等等。

  • 社交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

對友誼、愛情、隸屬關係的需求。

如果未滿足社交需求,也就是缺乏社交,會認為自己沒有價值活在這世界上。有可能無視道德觀來尋找朋友或是同類。

  • 尊重需求(esteem needs)

包括成就感、他人對自己的認可與尊重。

如果未滿足尊重需求,也就是不被尊重、重視。變得愛面子、虛榮、或用各種好或不好的方式讓別人認同自己。

  • 自我實現需求(need for self-actualization),

自我實現,發揮潛能等。

如果未滿足自我實現需求,會覺得自己的生活相當空虛,人生漫無目的。

  • 超自我實現(Over Actualization)

馬斯洛在晚期時,所提出的一個理論。不在圖2的三角形內,意思是充分滿足自我實現需求時,出現的一種特殊的狀態,如:忘我,令人獲得更大的滿足感。

【補充2:主計處原始資料

資料連結,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19882&CtNode=512&mp=4

以下為截圖。

註1:

〈時評〉所得與少子化、馬斯洛需求關係

註2:

〈時評〉所得與少子化、馬斯洛需求關係

註3:

〈時評〉所得與少子化、馬斯洛需求關係

更新時間 : 2024-03-19 14:21 GMT+08:00